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为推动从严抓好党的纪律建设,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武松来了之党纪课堂》系列融媒体报道,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
这些党纪知识,你掌握了吗?一起来温习吧!
人情往来和受贿行贿,应如何区分?
党员干部和亲戚朋友之间进行正常人情往来,既体现传统习俗,又能表达特定情感,应当受到纪律和法律的保护。纪法所禁止的,一是不准和他人发生“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人情往来,二是不准和他人发生“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人情往来。
什么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属于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本质上是错误政绩观支配下的急功近利和贪图虚名,必然带来极大的资源浪费、发展机遇浪费,透支一个地区、领域的长远健康发展,严重损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从根本上背离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考核本来是推进工作的“助推器”。然而,让基层干部围着考核体系“打转”,不仅考核不出真实情况,还助长了歪风邪气,危害不容小觑。
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把自己、把职责摆进去,既给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又撑腰鼓劲,引导每个党员干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
违规吃喝,看似小事一桩,实则危害很大。违规吃喝是大部分违规违纪行为的“导火索”,最容易滋生“舌尖上的腐败”,因此,必须盯住不放、深化整治。其中,三种饭局一定不能去。
公职人员在企业只要吃了饭,就一定会构成违纪吗?是否违纪,要根据具体情况研判,不能一概而论。抵制“饭局”诱惑,远离“烟酒”腐蚀,让政商交往真正做到有规可依、有度可量,才能“亲”而不“疏”、“清”而不“浊”。
“躺平”,实际上是一种不担当、不作为、不负责。然而,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还损害了党、国家和人民利益。对此,《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释放出对“躺平式干部”严肃惩处的信号。
面对改革路上未知的风险,工作难免会出现失误,甚至是犯错。“干得越多错得越多”,这种歪理乱象严重影响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党纪党规的容错机制,给实干者吃下了“定心丸”,对在推动发展、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中,出于公心、不谋私利的工作失误错误大胆容错,让改革创新者敢于撸起袖子加油干。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想当官就不要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这为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和私、义和利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划定了红线、提供了遵循。
其实,党中央对党员干部通过正常的途径投资理财、增加个人财富并不限制。比如,党员干部用本人或家庭财产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型保险等,这些活动只要没有以权谋私,没有侵害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没有与群众争利,都是允许的。但要注意的是,有些行为需要按照规定向组织报告,否则同样要受到相应的纪律责任追究。
隐身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蛀虫”,原本应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却通过各种形式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既浪费了科研经费,也恶化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生态。
科研经费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投入,不应成为个人牟取私利的工具。高校科研人员应遵守科研伦理道德和作风学风诚信要求,如有虚报、冒领、挪用、套取等违法行为的,必将受到党纪和法律追责!
贪污科研经费3700多万元?警惕这类科研“蛀虫”!| 党纪课堂⑨
近年来,腐败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复杂,“在位不收退休收”是其中一种典型模式。退休不是腐败的“避风港”。退休干部应谨记,“余热”一旦用错了地方,用在位时留下的人脉资源谋取私利,即使职位再高、资历再深、贡献再大,只要“伸手”,必然“被捉”。
收钱后又退了回去,也有可能违反纪法规定。“一张卡”“一个红包”,往往就是腐败腐化的“露头”。一个干部的腐败,不仅会毁了自己,害了家庭,更会损害一个地方的发展,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教训惨痛、警示深刻。
“指定购买型”腐败是一种新的腐败表现形式。细究这类新型腐败,本质上是通过看似合法的交易手段,掩盖非法收受贿赂的事实。惩治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铲除其滋生的土壤环境。面对新型腐败隐性化,党员干部更应警惕被“围猎”,坚持踏实做人、干净做事。
文字:南方+记者 尚黎阳 见习记者 李乾
海报:刘子葵
运营:魏伯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