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与体教融合双重背景下,佛山积极破解青少年运动时间保障难题,以“刚性制度+柔性创新”打造青少年体质提升方案,为珠三角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本期话题聚焦佛山“中小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邀请佛山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及五区特色学校代表共同探讨,展现佛山的创新实践。
靳涛:落实“每天运动2小时”,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
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小豆芽”“小眼镜”“小胖墩”等现象反映出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学业压力、电子设备依赖及课间活动时间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学生缺乏必要运动。
佛山通过课程、课间、课后“三位一体”的改革路径,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探索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之路,为广东乃至全国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详情>>
汤蕾:打好组合拳,擦亮“铿锵玫瑰体育”品牌
禅城区玫瑰小学持续深耕课间教育价值,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让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致力于擦亮“铿锵玫瑰体育”品牌,为“以体强心”项目贡献力量。未来,学校将坚守初心,让每一个课间成为学生拥抱健康、快乐成长的起点。详情>>
马德志:以幸福教育为底色,全面激发学生运动潜能
在整体架构上,南海区桂城一中创新构建了“六个一”体育育人模式:每个年级配备1位体育级长;每日1节体育课+1小时自主运动;每周1节体育选修课;每月主题竞技月+体质数据追踪反馈;每学期国标体质测评;每学年全员运动会。这一模式形成了“基础能力—专项技能—竞技展示”的螺旋上升培养路径,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教育体验。详情>>
谢菲霞:深化体教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在全面落实佛山市教育局“减负十条”政策的实践中,顺德区龙江外国语学校秉持“五育并举,以体育人”教育理念,创新构建“三域融合,五维协同”体育育人模式,通过优化课程模式、创新微课间、拓展运动空间,形成课内课外衔接、普修专修互补、传统特色融合的体育教育新格局,探索出一条减负不减质、增能更增趣的校园体育特色发展路径。详情>>
李少丽:四维联动,打造校园体育新生态
佛山华英(高明)学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全人教育”为核心追求,围绕“基础+拓展”“全员+个性”两大主线,强化课程分层、时段衔接、空间活用、赛事驱动四维联动,打造出科学化、趣味化、全员化的校园体育新生态。
学校以“夯实体能、激发兴趣”为目标,构建“常规课程+特色活动”双轨模式,实现基础技能与兴趣拓展的双线并行。详情>>
梁劲柱:构建阳光运动体系,让学生在跃动中成长
三水区实验小学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号召,以“让运动成为习惯,让健康伴我成长”为理念,构建“1+1+15”阳光运动体系,构建起全天候、立体化的校园体育生态,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在跃动中茁壮成长。详情>>
整理:南方+记者 高雨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