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中小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
在“双减”政策与体教融合双重背景下,佛山积极破解青少年运动时间保障难题,以“刚性制度+柔性创新”打造青少年体质提升方案,为珠三角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本期话题聚焦佛山“中小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邀请佛山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及五区特色学校代表共同探讨,展示佛山的创新实践。
“每天运动2小时”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
文|靳涛
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小豆芽”“小眼镜”“小胖墩”等现象反映出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学业压力、电子设备依赖及课间活动时间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学生缺乏必要运动。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要部署,教育部于2024年9月明确提出“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并纳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2025年1月,佛山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全力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通知》(下称《通知》),推动政策落地。该《通知》以“每天1节体育课+1至2次大课间+2至3次体育小课间+1次课后锻炼”为核心框架,构建起覆盖全天的体育活动体系,确保学生日均运动时间达标。
《通知》明确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安排3—5节体育课,有条件的高中可实现“每日一课”。体育课程采用“3+N”模式,3节常规课搭配足球、武术、游泳等特色课,且纳入课表管理。针对师资短缺问题,鼓励学校通过公开招聘、引进退役运动员、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补充师资。
其中,阳光体育大课间被列为重点工程,中小学校每日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鼓励“上下午各一次”模式,内容涵盖广播体操、学校自编操及跳绳、啦啦操等特色项目。同时,学校创设“体育小课间”,每天安排2—3次,每次10—15分钟,以游戏、拉伸、交流等形式缓解学生疲劳,且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不得挤占课间时间。
课后体育锻炼以“430”托管服务为载体,开发体育类素质拓展课程,高中阶段学校非体育课日需安排40分钟以上体育活动。同时,构建“市区镇校”四级校园体育联赛体系,涵盖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体育培训。此外,佛山市教育局还提出完善校外1小时体育锻炼制度,通过科学设计体育作业、建立健康档案等实现校内校外运动衔接。
为确保政策落地,佛山市教育局要求各区、镇街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场地、师资等难题。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跟踪体质数据。教育督导部门将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评估范围,对未达标学校进行通报整改。
佛山通过课程、课间、课后“三位一体”的改革路径,在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探索出符合地方实际的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之路,为广东乃至全国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作者系佛山市教育局德体卫艺科体育专干)
本期统筹:高雨宁
来源:南方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