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谢菲霞:深化体教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佛山来论 2025-04-22 08:14

本期主题:中小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

在“双减”政策与体教融合双重背景下,佛山积极破解青少年运动时间保障难题,以“刚性制度+柔性创新”打造青少年体质提升方案,为珠三角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本期话题聚焦佛山“中小学生每天运动2小时”,邀请佛山市教育局相关人士及五区特色学校代表共同探讨,展示佛山的创新实践。


深化体教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文|谢菲霞

在全面落实佛山市教育局“减负十条”政策的实践中,顺德区龙江外国语学校(下称“龙江外国语学校”)秉持“五育并举,以体育人”教育理念,创新构建“三域融合,五维协同”体育育人模式,通过优化课程模式、创新微课间、拓展运动空间,形成课内课外衔接、普修专修互补、传统特色融合的体育教育新格局,探索出一条减负不减质、增能更增趣的校园体育特色发展路径。

龙江外国语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体育工作小组,建立了保障机制,确保体育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在师资保障上,学校组建了“大先生”团队,通过跨级联盟、跨班协作实现师资共享,为体育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在设施保障上,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建成以田径场和体育馆为中心的“2+N”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运动场所。在时间保障上,学校实行“三时段”管理,确保大课间40分钟、课间15分钟、课上40分钟的运动时间,并通过“专家指导+行政督导+家校联导”三级督导体系,刚性落实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采用“2+1+2”体育课程模式,形成“基础+专长+特色”的培养路径。2节普修课以行政班为单位,重点推进基础体育教学,围绕体质健康标准展开训练,为学生强健体魄筑牢根基。1节模块课以年级走班形式,开设篮球、游泳等课程,让每个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2节特色课则推进校本体育品牌项目教学,以韵律操、篮球操、武术操等特色操为主,带动体育项目全面开花,彰显体育教学多元活力。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学校体育教学的系统性与专业性明显增强,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学校还实施“智趣课间15分钟”工程,打造“学习+活动+心理”三维育人空间,将智慧化设备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课间成为学生提升素养、发展兴趣、释放压力的“成长能量站”。比如,学校在连廊边角打造智能运动角,配备AR跳绳、感应呼啦圈等轻器械,方便学生课间微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以“无处不运动,无时不成长”为建设理念,以“向边角要空间,用巧思创价值”为行动导向,巧妙利用校园每一寸空间。在宿舍架空层建设乒乓球活动中心和器材健身中心,在校园边角配置运动设施,让学生在碎片时间也能体验运动激情,让运动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

2024年,龙江外国语学校获评广东省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广东省校园游泳推广学校,这是学校体教融合探索的有力见证。未来,龙江外国语学校将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推进“体育+”学科融合,完善“三域融合,五维协同”体育育人模式,让体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作者系顺德区龙江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本期统筹:高雨宁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黄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