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两会观察⑤ | 释放“人才引力波”,光明如何聚集“最强大脑”?

作者 曾子航 2025-03-04 18:02

158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增长68%,院士团队数量增至57个、增长111%,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

这些跳跃的数字背后,藏着光明广纳英才、挖掘“最强大脑”的人才密码。

今年的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光明直接许下诺言——让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在光明“事业无忧、往来无忧、安居无忧、生活无忧、申办无忧”。

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光明是如何释放“人才引力波”,从“政策输血”转向“生态造血”,从“物理集聚”迈向“化学反应”,让更多人才走进来、留下来?

科学装置“硬实力”

平台网络“立体赋能”

全球顶尖科学家为何选择光明?答案藏在科学装置的“硬实力”中。

2024年,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不断提速。

大科学装置密集进入建设运营阶段——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建成启用,自由电子激光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加快E级机研制,鹏城云脑Ⅲ开工建设......

大院大所纷纷以身入局落子光明——深圳医学科学院招收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生,南科大光明高等研究院正式入驻,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注册成立,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启动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光明科学城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已达22个。

散落在光明科学城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串联成珠,正以强大的科技辐射力重塑区域人才版图。“平台即机遇”的逻辑,使得光明成为全球科学家竞逐的“新高地”。

一方面,这些“国之重器”能够形成独特的“科研磁场”和“虹吸效应”,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产业精英与青年才俊汇聚于此,演绎“大科学装置驱动人才裂变”的光明样本。

另一方面,重大科技创新载体也在改写人才竞争的规则,重构人才竞争“新维度”。以科学装置为支点,能够带动搭建丰富的人才生态。放眼全国,各地人才竞争的维度,已然从“补贴比拼”转向“生态较量”,从“短期引进”迈向“长期驻留”。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构建的不仅是人才高地,更是价值共创的试验场、文明演进的新范式。2024年1月,光明区启动了光明科学城人才荣誉评选工作,全方位评估人才的创新价值、能力、贡献,遴选四类对光明科学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才、工程师、科技企业家,并给予奖励和支持,为人才搭建展示平台,进一步激励各类人才为光明科学城发展贡献才智。

生态进化“软氛围”

人才服务“全方护航”

人才工作经常会面临一个经典困境:如何打破“引进即终点”的传统思维?

光明的探索,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2024年,光明持续释放优化创新生态——修订完善“人才高地计划”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出台实施光明科学城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方案,并揭牌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站。其中,《光明科学城人才“炬光行动”实施方案》出台任务举措79项,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精准发力。

与此同时,光明人才服务也在从“政策倾斜”迈向“需求响应”的转变,搭建起“热带雨林式”的生态系统,全方位护航。

传统的人才政策,往往以物质供给为核心逻辑,而光明的突破在于将服务思维从“政府主导”转向“人才中心主义”——将政策设计、服务平台建立在精准把握人才需求的底层逻辑之上,为人才纾困解难,解决好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

2024年,光明推出了涵盖人才认定、住房、子女入学、文体、社保缴纳、出行便利、专家关系转移、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服务,全面营造尊才惜才爱才良好氛围。

今年的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更大力度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引进、培养、使用、协作和服务各类人才”,“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聚天下英才在光明创新创造、茁壮成长”。

当前,光明科学城正在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贴心的服务,促进科技发展、传播科学声音、培育创新文化,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日渐彰显。

未来,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人才与城市的共生故事仍在续写。

南方+记者 曾子航

推荐阅读:

光明两会观察④│全运会要来了,光明区如何抢抓机遇实现城市再生长?

光明两会观察③丨依托算力“黑土地”,光明科学城如何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区?

光明两会观察② | 培育“硬科技企业”,科学城能否成为下一个科技巨星的摇篮?

光明两会观察①│积势能、提效能、增动能,从三股“能量”看光明未来!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