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两会观察①│积势能、提效能、增动能,从三股“能量”看光明未来!

作者 柳艳 2025-03-02 19:48

春风浩荡,征程再启。

3月2日,深圳市光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区长邱浩航代表光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对2024年工作进行了回顾,提出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并对十个重点领域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一个个扎实的数据,是2024年实干苦干、踏石留痕的印迹。一项项奋进的举措,是2025年坚定信念、步步推进的承诺。

在这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闯关夺隘”中,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先行启动区的光明科学城,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服务人才发展、培育硬核产业,把光明科学城的科学“势能”有效转化为发展“效能”和“动能”。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在物理学中,势能是指物体由于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这意味着,物体所处位置越高,产生的能量将越大。

在科技创新领域,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和源头,决定了创新发展的底蕴和后劲。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对于集聚了大科学装置、研究型高校、大院大所、高端人才的光明科学城来说,无疑具备了产生强大势能的优势。

2024年,光明科学城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达到22个。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建成启用,自由电子激光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加快E级机研制,鹏城云脑Ⅲ开工建设。深圳医学科学院招收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生。全社会研发投入102.7亿元,其中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增长26.1%。58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增长68%,院士团队数量增至57个、增长111%,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1.6万件、增长12.6%。

光明科学城存储的势能水位还在不断上涨。2025年,光明区将加快落地华南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3家以上。谋划部署“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增2—3个国际前沿装置设施,持续增强科学集中度显示度。深度参与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合成细胞等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新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60项以上,承担合成生物、脑科学领域市区联动科技专项20项以上,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10项以上。

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征途虽远,使命必达。全球科技版图正发生结构性变革的当下,光明勇担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前沿科技“硬核突围”冲锋在前。

深圳提出,要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力争要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的光明科学城,应该如何作为?

在科学势能的转化过程中,效能是一个关键变量。

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最系统完备、最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光明科学城,无疑是这种创新生态的绝佳观察样本。

在这里,创新不是单打独斗,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从科研机构到企业,从创新平台到创新联盟,创新“搭子”很容易组队。

2024年,光明区推动7家企业与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超过81.5%。全国首个生物制造领域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广新生物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投入运营。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孵化企业58家。新增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 30个,新增认定市级中小试基地3个、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3个,建成区级孵化器10个。

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过。改革,是破解制约发展障碍的攻坚利器。

光明区将围绕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推动光明科学城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型研发机构引育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创新资源进一步加速集聚。完善关键技术攻关组织新模式,实施“业主制”“项目 经理人制”“揭榜挂帅”等多元组织形式。探索“四链”贯通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深化科技金融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学城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21亿元、增长8.6%,增速全市行政区排名第二;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4726亿元、增长8.6%,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64亿元、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85 亿元、增长 9.8%,增速全市第一;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1500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口径税收收入25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亿元、增长18.8%,增速全市行政区排名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863亿元、增长 9.5%。

沉甸甸的数据是高位势能转化为强大动能的一个直观呈现。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加快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业发展制高点。

深圳医学科学院

深圳医学科学院

光明科学城抢抓产业机遇和发展风口,坚定不移打造新质生产力试验示范区先行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成形成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具有光明特点和光明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鹏城云脑Ⅲ的光明,提出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区,打造 AI for Science 示范样板,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研发科学计算模型,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合成生物等科研领域开展跨机构、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

企业是深圳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光明区将加大“硬科技”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 天辟地、广大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拥抱“科学的春天”,迈向光明的未来。

这个春天,光明三股“能量”在春风化雨中,正待喷薄而出。

南方+记者 柳艳

相关稿件:

光明两会观察② | 培育“硬科技企业”,科学城能否成为下一个科技巨星的摇篮?

编辑 杨溢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