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光明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光明区区长邱浩航作政府工作报告。
南方+记者留意到,今年光明区提出了“开展市场主体培优育强行动”,并计划加大“硬科技”企业培育力度。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光明区上市公司、规上工业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35家、1960家、2151家,光明已连续4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区”。
在这片被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使命的土地上,光明正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出培育“硬科技”企业的背后,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正在浮出水面:光明能否再现深圳传奇,培育出下一个腾讯、大疆式的现象级企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坐标上,深圳光明正以独特的创新密码重构全球科技版图。
探索光明培育“隐形冠军”的比较优势,需要站在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的门槛上进行考量。
2024年,光明科技创新能级不断跃升——全社会研发投入102.7亿元,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增长26.1%;PCT国际专利申请424件、增长30%,有效发明专利数量1.6万件、增长12.6%。
近年来,光明一直在放大孵化器创新要素的集聚作用——通过探索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构建起“一园一基地N个标杆”的产业孵化体系,帮助初创型科技企业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架起“从0到1”的发展桥梁。
走进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创业企业能够直接“拎包入驻”。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综合模式,在一栋楼里碰撞出了科创“火花”。借助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等顶级科研资源,企业能够快速实现技术开发迭代,极大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科技创新与培育“隐形冠军”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因果关系和协同效应。前者往往是后者的底层基质——创新技术的纵深,决定了市场壁垒;“隐形冠军”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源于技术的垄断性。
“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创新创业空间,或许就是下一个潜在科技巨星的培育摇篮。
当前,深圳光明正以惊人的生长速度,培育一片独特的“创新雨林”——这里既有大科学装置的参天巨木,也有隐形冠军企业的灌木成林,更有初创团队的幼苗破土。
这片重构“雨林”的生态密码,或许能为全球科技竞争提供中国式答案,也为培育出下一个现象级企业埋下了种子。
2024年,光明按下了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速键”——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建成启用,自由电子激光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加快E级机研制,鹏城云脑Ⅲ开工建设,深圳医学科学院招收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生......截至2024年底,光明科学城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达22个。
前沿设施集群效应初显,大科学装置驱动“技术溢出”,大批成果转化“沿途下蛋”——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光明新增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30个,建成区级孵化器10个,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提升。此外,深交所科交中心还揭牌成立了光明科学城专区,全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463份,成交额超22亿元。
展望2025年,光明还将完善从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到龙头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构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发现和培育壮大机制。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光明也定下了2025的小目标——新增“个转企”180家、规上企业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小巨人”企业12家以上。
培育科技巨星的过程,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道路。
在确定性中寻找偶然,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广大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或许正是当下最切实的选择。
毕竟每一粒创新的种子,都可能长成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
采写:南方+记者 曾子航
图片:受访单位提供
相关稿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