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珠江潮涌,岭南风劲。
当全球产业变革的巨浪拍打时代堤岸,广州正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纬,编织一场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强市”的宏大叙事。
创新突围,自动驾驶、飞行汽车、商业航天,“广州智造”的背后是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加速度;
数智赋能,机械臂与算法共舞、物联网与AI协同,“两业融合”“两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聚链成势,从人工智能集群到生物医药龙头,再到现代服务业高地,广州正以链式思维重塑产业发展大格局。
从产业地图的重新绘制到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这场关乎城市能级跃升的智造突围,正在产业发展一线猛烈地进行着。
跟随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的脚步,南方日报、南方+推出“12218·广州行”系列报道,请看第五篇,“AI超脑战队”席卷千行百业。
当集成电路还在抢占时势风口,人工智能早已席卷千行百业。
中科开创公司为机器人提供“大脑”,通过行业应用场景训练,让机器人成为能源领域“专家”;
智驾企业小马智行的核心技术“虚拟司机”,通过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等模块,让车辆在特定区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广州部署建设“12218”现代产业体系,人工智能列为15个战略性产业之一。广州“AI超脑战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一场“人工智能+”风潮,让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更具象。
会AI,打造“超脑”
当不少城市思考人工智能工具的“创造者”是如何做到时,广州同样关注,怎样才能成为更加与它适配的“应用者”和“决策者”。打造人工智能的最佳实践地,广州,有一支“AI超脑战队”。
小马智行开启北京南站自动驾驶接送站服务。
小马智行开启北京南站自动驾驶接送站服务。
小马智行,智慧之城打造智慧车队。
剑指全球Robotaxi(无人出租车)第一股,小马智行最终得偿所愿。成立至今,靠着对L4级自动驾驶的坚持,小马智行一路走到了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的前夜。小马智行其自研的“世界模型(PonyWorld)+虚拟司机(Virtual Driver)”是全无人驾驶实现规模部署的关键技术。
“世界模型”通过构建高真实性的训练环境和行为评估系统,每周可生成超过100亿英里的自动驾驶数据集。“虚拟司机”系统在世界模型中持续自我进化,已实现在更小算力、量产化硬件下超越人类水准的驾驶表现,特别在极端低概率场景应对能力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虚拟司机”的安全性指标提升16倍,舒适性和通行效率也相应提升。3月25日,小马智行披露的2024年财报,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全年营收5.48亿元(7503万美元),同比增长4.3%,这已经是连续三年实现营收攀升,稳稳坐上了国内营收规模最高L4自动驾驶公司的宝座。
中科开创,“高危禁区”打造“钢铁战士”。
在高湿度空气流通性差的地下隧道、在100多米高的带电高压塔上、在高温极寒的无人区——这些连专业团队都望而却步的“高危禁区”,却有一群“钢铁战士”——中科开创研制的机器人产品,让人工巡检摆脱与高危环境“肉搏”的这一困局。
现在机器人的导航技术、“关节”、材料等“本体”硬件技术已经日渐成熟,但人工智能部分仍是短板。中科开创与许多企业的合作方式有另一种创新——合作方提供“身体”,中科开创负责“大脑”和行业应用场景训练,中科开创董事长欧阳开一介绍,“我们先让它成为能源领域的‘专家’,再逐步学习走向通用。”
云蝶科技:垂类模型之都开启AI训练。
扎根广州六年,云蝶科技从垂直场景切入,将算法研发与行业痛点深度融合,逐步打磨出在垂类大模型的核心产品——行知大模型。行知大模型采用云蝶独创的KTD架构和知识蒸馏技术,有效降低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通过采集、处理行业数据构建专用知识库,结合基础大模型作为底座进行参数调优,形成更精准的智能化服务垂类大模型。
用AI,绑定场景
“广州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很发达,千行百业都有,如果大家想改行、跳槽、下海,希望大家首选广州,总有一个行业适合你。”此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在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现场发出到广州来的“邀请”引发各界热议,这是广州产业发展的现状,也是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无法忽视的产业链条。
云蝶AI智能鼠标。
云蝶AI智能鼠标。
云蝶行知大模型在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落地应用,并实现“盈利大模型”。如在云蝶熟悉和深耕的教育领域,行知大模型会读文章、会写教案、会听课堂、会评教学等功能,极大帮助教师提质增效、促进其专业成长。云蝶科技创始人田雪松举例说,广州工业基础好,很多工业细分领域十分适合人工智能和大模型落地应用,进一步提升生产制造管理能力。
在自动驾驶卡车货运业务上,小马智行找到了大宗商品的运营场景——运钢、运煤,这些刚需、高频的路线场景天然适合自动驾驶。
在位于广州开发区的中科开创公司,记者看到悬挂在空中的充电机器人,车主只需轻点手机,充电机器人就会沿空中导轨滑至车位上方自动对接。这种“导轨移动式共享充电”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充电桩被占位的问题,还将充电效率提升了4倍。
让技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用好广州千行百业,与场景深度绑定,与产业结合,是广州“AI超脑战队”成团的核心秘诀。
懂AI,更懂商业
广州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1800家,已覆盖产业链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不容忽视的一个数据是:应用层占比高达80%,涌现出如小马智行、中科开创、文远知行等一批行业应用领先企业。大规模的应用企业爆发,得益于广州做好两件事:
硬核科技,助力企业加速走进产业竞技场。广州已构建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为引领,6个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为主体。琶洲实验室李远清团队的脑机接口设备已在多家医院应用,利用该设备,患者眨眨眼即可控制病床内的一些设备。
中科开创智能巡检机器人。
中科开创智能巡检机器人。
商业闭环,让AI不只是讲故事。海珠历来是教育强区,而且是广东省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实验区,云蝶科技备案通过全省首个教研辅助大模型——行知大模型,落地建设海珠区AI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并在全国推广。如今海珠区汇聚超过50家大模型企业实现盈利。这得益于海珠区按照“快落地、速研发、广应用”发展战略,对大模型企业精准画像,开展入库培育,充分调动区内算力、数据、金融、人才等关键资源给予精准支持。中科开创2024年实现合同收入近3亿元,2025年,中科开创宣布启动“灯塔计划”,专注于打造机器人智能单元,使其能够接入不同的机器载体。欧阳开一介绍,“我们通过在具体行业场景中落地应用,让这些智能单元首先成为行业专家级的大脑,然后逐步发展为具备通用智慧的大脑。”
AI之城竞逐战,广州与AI的“联姻”,既是AI产业爆发式增长的缩影,也折射出广州经济转型野心。通过技术落地与场景协同实现“正向循环”,广州或将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版图。
策划:龚晶 陈思勤
统筹:李鹏程
采写:南方+记者 柳时强
设计:钟冠婷
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