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九图!“桦加沙”过境,定格珠三角最暖瞬间

点解 2025-09-24 19:33

台风“桦加沙”直扑广东,一群平凡人用行动写下最温暖的答案。

急诊室里,黄发贵医生彻夜守护生命之光;避难所内,曾祥平日行三万步丈量安全距离;渔港岸边,林星辉奔走确保451艘渔船安然归港。

从医院到港口,从城市到乡村,这些坚守的身影在狂风中筑起最温暖的防风墙。

台风来袭,广州多家医院提前部署,构筑起“风中医院”对生命的温暖守护。

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从23日晚18时到24日13时,产科已顺利分娩9个“台风宝宝”。

医护人员全部到岗和贴心服务,给了产妇妈妈们极大的安心,希望迎着大风大浪出生的宝宝们,能顺风顺水地长大。

延伸阅读:

“桦加沙”宝宝降生,医护人员奋战在台风一线

台风天里迎接新生命,为打赢“逆风”盘的他们点赞

作为深圳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深圳湾体育中心于23日早晨面向周边多个在建项目开放避难。

截至目前,场馆内已收纳917名工人和7名有家无法归人员。

基于以往台风安置经验,深圳南山特意采购安排了一批帐篷,设立女性专区。

这个专区与其他区域隔离,旁边恰好有女性更衣区和厕所,形成了一个相对私密的安全空间。

延伸阅读:

直击深圳最大应急避难场所:容纳近千人,设女性专区

一场两千人的逆风温情守护

台风夜,珠海全市“慢放”,但妇幼急诊科却全力“快进”。

科主任黄发贵带领团队彻夜值守,从取出幼儿喉中硬币到暴雨中转运孕妇,一次次启动绿色通道。

他说“强度不算啥”,可正是这份举重若轻的从容,为暴雨中的珠海点亮了最安心的生命灯塔。

延伸阅读:

风雨中的“急诊科”

在佛山西江顺德段的第一大岛大汕岛上,每逢台风、暴雨洪水等恶劣天气来袭,熟稔岛上每一寸土地的黄汉辉,总会选择在居民安全撤离后逆行留守,一守就是十年,这次也不例外。

“桦加沙”登陆前,他所在的留守小分队白天沿着堤坝巡查,排查空置房屋,及时加固;夜晚,他们举着手电筒在黑暗中来回穿梭,点亮守护的灯塔。

延伸阅读:

特写|台风天里,顺德大汕岛有群守岛人

9月23日晚,随着台风“桦加沙”逼近,惠州惠东县港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彻夜灯火通明。

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手里拿着登记册,逐一核对转移安置人员的情况。

夜色下,一批又一批工作人员骑着电动车奔走在各家安置酒店,挨个房间敲门确认人数,不放过任何细节。

深夜,清点工作仍在持续。这一夜,他们未眠。

延伸阅读:

视频|台风逼近惠州!这一夜他们未眠

 “开饭啦!”随着一声招呼,几位本村妇女推着餐车走进东莞谢岗镇黎村的喜宴堂。一股熟悉的香味弥漫开来,那是当地人最熟悉的味道——腊味饭。

安置点负责人罗丽萍一边帮忙派餐,一边细心地叮嘱着:“小心烫,不够可以再加。”

9月24日中午时分,台风“桦加沙”带来的风雨愈发猛烈,而喜宴堂里却透出暖黄的灯光和饭菜的香气。这个平日里喜庆热闹的场所,此时已成为一百多人的避风港。

延伸阅读:

特写|喜宴堂变避风港,一碗热腾腾的腊味饭暖人心

超强台风来袭,中山城管人早已行动。

早在台风登陆前11天,他们便未雨绸缪,修剪加固了2700余株树木。

风狂雨骤时,高空作业车迅捷清障,为城市扫清倒伏树木。

这群“护路人”用超前准备,换来了风雨中的一路通畅。

延伸阅读:

台风“桦加沙”致树木倒伏,中山城管全面出动清障

台风前,台山渔业村副书记林星辉日夜奔走,组织451艘渔船回港、布防沙袋。

村民淡定补网包粽:“很安心!”连外地渔民都收到暖心餐食。

党群服务中心的灯火,成了最温暖的避风港。

延伸阅读:

江门沿海渔村防风记

台风夜,1496名建筑工人和社区居民通过精准对接的转运大巴,被有序安置进肇庆高新区3处应急避难场所。

体育馆、文体中心和学校里,物资早已备齐,医疗点24小时值守,一切井然有序。

这场与台风赛跑的转移,工作组协同发力用精密调度撑起了安稳的避风港。

延伸阅读:

特写|肇庆高新区安全转移安置1496人

设计:张雅

撰文:罗莎 刘自如 万映雪

策划:罗莎 黎詠芝

编辑 童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