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喜宴堂变避风港,一碗热腾腾的腊味饭暖人心

作者 谢麦诗;蔡智丰 2025-09-24 15:07
00:15

特写|喜宴堂变避风港,一碗热腾腾的腊味饭暖人心

“开饭啦!”随着一声招呼,几位本村妇女推着餐车走进喜宴堂。一股熟悉的腊香味顿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当地人最熟悉的家乡味道——腊味饭。金黄的玉米粒、橙红的萝卜丁、翠绿的青豆与腊肠腊肉交织在一起,在热气中散发着令人安心的香气。安置点负责人罗丽萍一边帮忙派餐,一边细心地叮嘱着:“小心烫,不够可以再加。”

9月24日上午9时32分,东莞市气象台将谢岗镇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红色。中午时分,台风“桦加沙”带来的风雨愈发猛烈,街道上树枝乱颤,积水渐深,而在谢岗镇黎村的喜宴堂里,却透出暖黄的灯光和饭菜的香气。

这个平日里喜庆热闹的场所,此时已成为一百多人的避风港。

时间回到23日上午11点,该安置点开始陆续接收安置群众。工作人员在每个入口引导安置人员登记信息,仔细记录每个家庭的成员情况、是否有特殊照顾需求。登记完毕,席子、被子、枕头等物资很快递到手中,大家被有序引导至休息区。

“阿姨,这边有热水,需要加吗?”罗淑娴端着一个热水壶,轻声询问一位坐在角落的老人。她是黎村的本地人,大部分村民都姓罗,她也算是“本家”。得知村里要开设安置点,她第一时间报名来做志愿者。“看到这么多乡亲过来,我就想尽一份力。”说话间,她已为老人续上了热水。

安置人员中,不少是来自低洼地区的菜农。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让他们原本简陋的住所面临雨水倒灌的风险。除此之外,一些独居老人、居住在老旧房屋的群众以及附近工地的建筑工人也被陆续转移至此。

尽管窗外风雨交加,喜宴堂内却秩序井然。充电插座前,几人安静地排着队给手机充电;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翻看工作人员准备的绘本和图书;有的三五成群打起了扑克,偶尔传来轻轻的笑声。

“我今年七十了,姓罗,村里很多人都认识我。”一位头发花白的罗爷爷坐在铺好的席子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枕边放着本看了一半的书。“以前遇到这种天气,只能待在老房子里担心受怕。现在到这里,有热饭吃、有地方睡,心里踏实多了。”他望向窗外,雨点密集地敲打着玻璃,而室内的灯光温暖而稳定。

据罗丽萍介绍,这个安置点由村两委干部带班,双百社工、居家养老社工共同参与管理,经验丰富。安置点内物资充足,早餐和夜宵会供应八宝粥等简便食品,确保大家基本生活无忧;现场还安排了人员轮流巡视,及时响应各类需求。“我们尽量让大家在不安的天气里,感受到一份安稳。”

谢岗镇的实验中学应急避难所。

谢岗镇的实验中学应急避难所。

据统计,谢岗全镇已转移群众5662人,17个避难场所集中安置1138人。物资储备充足,管理有序,共同构筑起台风中的安全防线。

风雨仍在持续,但喜宴堂内的灯光温暖而坚定。当最后一碗腊味饭被送出,工作人员才开始轮流用餐。这几日,喜宴堂虽无喜乐喧天,但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味饭,正如一盏盏为守护而点的长明灯,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采写:南方+记者 谢麦诗

视频:蔡智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