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的夜班没有‘寻常’二字,但如果遇上台风,就更像一场连轴转的‘过关挑战’。”说这话时,珠海妇幼保健院(下称“珠海妇幼”)急诊科主任黄发贵已经连续值守了20多个小时。
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珠海,中午12时,珠海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停工、停产、停运、停业、停课”的“五停”措施,港珠澳大桥等桥梁封闭、机场航班暂停、口岸通关中断,整座城市按下“慢放键”。
但珠海妇幼的急诊科里,节奏却被骤然调至最快—24小时灯火通明的诊室成为风雨中的“生命灯塔”,每一次急救铃响起,都是一场与风雨竞速的生命赛跑。
深夜的生命接力
晚上11时,珠海妇幼急诊科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位母亲抱着4岁女童冲进来,声音颤抖。孩子在玩耍时不慎吞下一枚游戏币,已出现呼吸不畅、吞咽困难症状。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启动绿色通道!”医护人员迅速反应,急诊影像检查确定游戏币卡在食管入口处。尽管台风天气导致人员调配困难,儿科与手术室的应急备班团队仍在第一时间集结。
由儿科消化病区主治医师黎瞳主操作,团队利用消化内镜精准取出了游戏币。整个过程快速精准,女童转危为安。
“比起往常夜班单纯的忙碌,台风天最大的挑战是思想压力。”黄发贵坦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突发情况。”
紧张的救治间隙,人文关怀的暖流在急诊大厅悄然流淌。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早在当天21:40许,医护人员就发现急诊大厅一位母亲在低声哭泣。原来这是一家四口来珠海旅游的游客,因1岁孩子生病前来就诊。就诊结束后,因台风导致交通停运无法返回酒店,而另一个6岁孩子和生病的丈夫还留守在酒店。
医护人员立刻拿来面包和热水,一边安抚母女情绪,一边紧急协调院前急救车辆医护人员,将母女俩安全送回酒店。“我们除了治病,还得治‘慌’。”黄发贵说,“部分外地游客没经历过台风的阵仗,多说几句宽心话,帮他们搭个桥,顺手的事。”
清晨的风雨坚守
24日清晨7时,暴雨声中,急救警铃再次划破短暂的宁静。“快要生了!”珠海妇幼院前急救人员立刻冲入风雨中。此时道路已成汪洋,他们争分夺秒抵达小区,将孕妇安全接回医院。
“我们出救护车时心里像绷着两根弦,一根是快点接人,一根是安全。”黄发贵表示,这次救护车最终安全抵达小区,将孕妇平稳接回医院。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40分钟后,警铃再次响起,一名1岁幼童因严重咳嗽伴喘息急需救治;几乎同时,家住南琴院区附近的张先生捂着左侧腰部冲进急诊,确诊为输尿管结石后,医生迅速止痛处理,让他得以在风雨稍歇时安全返家。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当指针指向上午9时,急诊大厅终于迎来片刻安静,黄发贵和急诊科的同伴们趁空靠在椅背上打盹下。“这次算从容的了。”他回忆起“天鸽”台风的救援经历,“那回救护车出去救援,路上全是吹断、吹倒的大树,车根本开不动,医护人员只能顶着狂风暴雨下车挪树,人站都站不稳。”
他的这份从容,源于二十多年急诊生涯积累的应急经验,更来自整个科室提前部署的防御方案。台风来临前,急诊科2/3以上医护人员已留守医院,8小时轮班制变成“随叫随到制”,谁忙完了累了就趴在桌上眯十分钟,病人一来立刻满血复活。
“身体早练出来了。”黄发贵笑了笑,“急诊人几天几夜泡在医院是常态,这点强度不算啥,歇一会儿,接着干。”中午时分,暴雨依旧,台风“桦加沙”的影响还在持续,但珠海妇幼急诊科的灯光,始终亮得坚定。
急诊通道里,医护人员的脚步依然匆匆,急救车的警笛声偶尔响起,在风雨中勾勒出一道守护生命的轨迹——这里没有“暂停”,没有“慢放”,只有一群白衣人,在台风天里,为每一个生命拼尽全力。
采写:南方+记者 吴枫
图片由珠海妇幼保健院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