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市场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长期以来荔枝产业面临的品种更新慢、保鲜运输难、产业链条短等发展困境。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探索,怎样倒逼荔枝产业、科技、文化转型发展?中国荔枝第一大省何以告别“大而不强”?
今年,高州启用智慧无人机远输,创新打造荔枝运输 “空中快道”,破解山地果园运输难、成本高等难题。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高州启用智慧无人机远输,创新打造荔枝运输 “空中快道”,破解山地果园运输难、成本高等难题。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夏天,影视剧《长安的荔枝》很火。剧里,唐朝小吏李善德接到一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差事:跨越千里路,将岭南的新鲜荔枝送往长安。
荔枝保鲜,一直是争分夺秒的速度之战。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曹庸团队让荔枝变身“睡美人”,用“冻龄魔法”锁住美味。“当液氮温度是-196℃时,可以使荔枝本身的生物化学反应减弱,这就是荔枝的‘冻眠’。”曹庸表示,在科技加持下,荔枝的保鲜期最长达到18个月,让一年四季吃到新鲜荔枝成为可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时殷殷嘱托。
“小荔枝”何以逆袭“大产业”?广东荔枝产业的向上突围,就是一个鲜活的样本注解:农业,改革则生,不改革则死。
荔枝价差几十倍的戏剧性反差
作为中国水果第一县,高州市荔枝种植面积近60万亩。全球每十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高州。
《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同样是种荔枝,一样的土地,一样的天气,结果却完全不同。一边是黑叶、白蜡等传统荔枝品种价格低迷,历史上曾经最低跌到每斤几毛钱也无人问津;一边是高品质的荔枝价格坚挺,好的年份仙进奉荔枝能卖到68元/斤,出现供不应求的景象。在同一个地方,上演了荔枝价差几十倍的戏剧性反差。
58岁的柏桥村村民何郁,祖祖辈辈以种植荔枝为生。长期以来,何郁家的20多亩荔枝地,有大半是黑叶荔枝。“虽然黑叶荔枝好种植且丰产,但是其甜度较低、果核较大,平均每斤收购价维持在1.2元左右,赚不到什么钱。”何郁持续多年进行品种改良,让黑叶等传统品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高州市分界镇谢宵村荔枝种植大户廖锋,今年迎来了历史性的高光时刻。2016年前,廖锋毅然放弃了原有的黑叶荔枝,转型种植仙进奉荔枝。廖锋表示:“仙进奉荔枝带有淡淡的桂花香气,以清甜蜜香而著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荔枝果皮厚实更耐储存,延长了销售周期。”
今年6月中旬,廖锋种植的300多亩仙进奉荔枝陆续进入挂果期。“早在荔枝采摘前,我们接到的订单应接不暇,品质好的大果能卖到50元/斤。尽管台风来袭使得果子受损,后期荔枝价格仍然稳定在10元/斤左右。”廖锋算了一笔账,今年卖荔枝的纯收入能达到五六十万元。
两种荔枝截然不同的种植方式,正是“拼数量”和“拼质量”的较量。“按照传统粗放式种植,黑叶荔枝的亩产能达到两三千斤;相比之下,按照现代化技术精耕细作,仙进奉荔枝亩产仅1200斤左右。但是后者的售价最高达68元/斤,是前者的几十倍。”廖锋对比道。
荔枝销售价格的冰火两重天,正在倒逼种植端转型升级。“好果就有好价,就有好销路。”高州市副市长熊辉武告诉《南方》杂志记者,2019年以来,高州改造低效果园,优质品种率由30%提高到80%。
高州荔枝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广东荔枝转型的精彩缩影。目前,广东荔枝品种优质率超过60%,荔枝的身价也随之大涨。
一颗荔枝背后的新质生产力
全球面积最大的荔枝种质资源圃,正在让千年荔枝经历一场基因革命。荔枝品种的更新迭代,是解决荔农“看天吃饭”困局的重要一环。
2022年5月,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落地高州。这里收集了全球700多个荔枝品种种源、3500多株荔枝种树,被称为荔枝种业“硅谷”。目前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吸引了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合作,围绕荔枝育种、种植、保鲜等环节进行攻关。
针对荔枝扎堆上市、价格低迷的痛点,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胡桂兵带领研究团队攻关,成功选育出三个各具特色的优质荔枝新品种。胡桂兵以“迟美人”荔枝为例,7月上旬才成熟,单果重创下58.2克的纪录,个大味美,完美填补市场空档期。
“目前,三大新品种在广州从化、增城等地示范推广1000多亩,有效拉长荔枝供应期2个月以上,让荔农能卖出更好的价格。”胡桂兵初步统计,示范区内荔农增收幅度达30%以上。
荔枝正在告别集中上市引发的价格战。以前,荔枝集中上市期是1个多月。现在,特早熟品种“三月红”于4月抢“鲜”上市,中熟品种如“桂味”于6月陆续成熟,再加上晚熟品种持续跟进,为市场带来持续半年的甜蜜供给。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齐文娥表示,这种“错峰上市、延长果期”的模式,是对产业单一化、同质化风险的主动突围,有效分散了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压力和风险。
与此同时,在漫山遍野的荔枝林里,现代科技的影子随处可见。“智慧农业提升了种植效率。”熊辉武举例道,当地引进中山大学博士团队的“飞鸟智慧寻源系统”,利用低空无人感知技术精准监控2000亩果园,自动识别病虫害发生并推算风险,识别精度高达95%。同时,可以对花期管理、果期估产等自动作出决策,实现荔枝种植标准化管理。
荔枝林上空盘旋的无人机,成为果农的“新农具”。“爬山过岭采荔枝、肩挑手扛运荔枝”,是果农的真实写照。今年,高州启用智慧无人机运输,创新打造荔枝运输“空中快道”,破解山地果园运输难、成本高等难题。当地农民算了一笔账,无人机每次可运输170斤荔枝,一公里仅需5分钟。运输成本从0.4元/斤降至0.15元/斤,降幅达62.5%。
荔枝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与深度整合,成为“土特产”逆袭的强劲引擎。
“甜蜜产业”何以走得更远
如何帮助农民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难题?延长产业链是关键。在齐文娥看来,产业链越长,产业的生命力就越强。
“因为保鲜难、加工难等问题,97%以上的荔枝都是当季鲜食水果。特别是荔枝市场存在明显的大小年现象,荔枝价格呈现年际波动,影响农民增收。”广药集团王老吉荔枝公司副总经理胡伟佳表示。
4年前,广药集团牵头建立总投资7亿元的“广东荔枝跨县集群产业园”,在粤西茂名、粤东汕头打造两大荔枝深加工示范基地。产业园推出“荔小吉”系列深加工产品,其中海盐荔枝饮料上市当年便实现市场销售规模超亿元。
在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茂名)产业园门口,一辆辆满载荔枝的卡车排队卸货。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荔枝饮料生产基地,具有全球首创的荔枝青汁风味保真技术。高州市广众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俊表示:“今年荔枝丰收,我们每天送四五万斤荔枝去榨汁车间,有效缓解了荔枝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
“我们创新打造‘订单农业产销联结模式’,以采购帮扶带动农户长效增收。”胡伟佳以2023年为例,公司采购2800吨荔枝鲜果进行榨汁,覆盖村集体约70个,涉及农户7000余家,促进农户增收1800—2500元/人。同时,针对黑叶、怀枝等低效荔枝品种面积占比大的问题,公司联合茂名完成品种改良面积2000余亩,预计每亩每年将增加5倍以上的收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惠州写下的这首七言绝句流传至今。惠州市惠东县荔枝种植面积超12万亩,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惠东县副县长周建方介绍,惠东县积极推动荔枝产业园升级改造,引进荔枝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荔枝果醋、荔枝酒等高附加值产品。
广东省荔枝产业协会创会会长、广东祯州集团董事长薛子光成长于惠州,多年前目睹家乡百年荔枝母树因滞销被砍的痛心场景。而在一次旅行中,他发现欧美市场一颗荔枝能卖到0.5美元。
怎样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广东的荔枝?“法国葡萄酒备受全球市场追捧。同样是水果,荔枝能否像葡萄那样用来酿酒?”薛子光回忆道,“当时,国内没有荔枝酿酒的技术,我们慕名前往法国杜比耐特葡萄酒研究所取经”。
历经多年研发,广东祯州集团出产的荔枝酒投放到欧洲市场,一上市便被订购一空。目前,广东祯州集团与惠东县属国企合作成立公司,打造现代化的荔枝产业园。预计年加工鲜果近5000吨,生产荔枝果醋等产品6000吨,带动约600户荔农增收。
在齐文娥看来,在海外,大宗水果如巴西柑橘加工比例达70%。把更多荔枝鲜果加工为食品、药品等,才能彻底改变荔枝“季收鲜果”的产业困局。数据显示,目前荔枝深加工产品创造了3至5倍的溢价。
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荔枝产业链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
千年荔乡文化出圈之后
影视剧《长安的荔枝》的火爆,让故事发生地茂名引起更多关注。在千年荔乡茂名,荔枝不仅撬动了百亿元大产业,还带动了当地农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柏桥村的古荔园,荔枝树根若龙盘、枝干交错,树龄超过500年的荔枝树有30棵,树龄超1000年的荔枝树有9棵。“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传诗句中的荔枝便产于此。
距离柏桥村古荔园几公里之外,则是广东省首个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高速服务区—柏桥服务区,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颗“破壳荔果”。品荔枝、赏非遗、漫步园林、与机器人互动……柏桥服务区迅速成为网红景点,开通满月时就吸引了超百万人次前来打卡。
荔枝的文化标签,在高州随处可见。在柏桥服务区周边,密集分布着中国荔枝博物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产业大会永久会址三个“国字号”平台。如今,高州整合各个景点打造柏桥荔博园,积极推进国家5A级景区创建。
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正有效带动“流量”转化为“留量”。在柏桥村强村公司,荔枝定制、荔枝咖啡、荔枝文创等土特产在此售卖,而这正是柏桥村壮大集体经济的密码。“目前,强村公司的业务涵盖了思政课堂、民宿餐饮、柏桥夜市等多个领域。”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表示,2024年强村公司实现营收超14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80多万元。
“以前我们卖荔枝,现在则升级为卖风景、卖文化。”熊辉武感慨道,高州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20万人增收。
广州市增城区同样有着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孕育了“增城挂绿”等闻名遐迩的荔枝品种。“增城以荔枝文化旅游活动为核心,带动采摘游、研学游等消费,占到荔枝销售总额的5%——8%。”增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举例道,仙村荔枝小镇周边酒店在荔枝季入住率达90%。东林果场有65%的荔枝通过游客入园采摘销售,极大提高了荔枝附加值。
“荔文化”催生“荔经济”,让广东荔枝转型的脚步走得更远。
↘广东荔枝的全球舞台——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怪圈四问专题
破题农产品卖难:“12221”探索不是“做盆景”,而是“种苗圃”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郭芳 史成雷 温柔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李卓华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蒋玉
【实习生】邓静惠 廖睿希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6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