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精神、续写华章。
8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在这场伟大抗争中,以当时广东为主体的华南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七大上,朱德同志明确将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列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足见对华南抗战历史功绩的高度肯定。
为深入挖掘华南敌后战场的开辟历程与历史意义,深刻阐释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读者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本期南方日报《理论周刊》特推出专论,敬请关注。
广东党组织勇当华南抗战烽火脊梁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在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勇敢地战斗在抗击日寇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广东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南粤人民浴血奋战,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华南抗战的壮丽史诗。(>>文章链接)
让伟大抗战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张 浩 鲁杜阳明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以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文章链接)
“下水”战略对中共华南抗战的影响
李 翔
作为一个主要依托山地进行战略展开的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注重山区腹地的思维惯性。1938年5月厦门失守后,毛泽东同志呼吁共产党人转换视角,注意在沿海沦陷地带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4月,又嘱咐广东党组织负责人张文彬要注意“下水”,再次强调要在沿海沦陷区域打击敌人。这一认识的转变,是中共战略理论的重大突破,即把山地和沿海沦陷地带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创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解读“下水”战略对中共华南抗战的重大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抗战时期共产党人军事视野与素养的了解。(>>文章链接)
华南敌后战场唱响“游击队之歌”
虞程盛
华南抗日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华南沦陷区创建的多支敌后抗日武装的总称,又名“华南抗日纵队”,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韩江(潮汕、梅埔)纵队等抗日力量。在孤悬敌后的艰难条件下,华南抗日游击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可分为“筹备与萌芽—创建与发展—整合与亮旗—新发展与扩大”四个阶段。其活动范围遍及广东的70余个县和广西、福建的部分地区,对敌作战3000余次,抗击和牵制敌军达15万人,共计歼敌2.2万余人,从战略上配合和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使华南敌后战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文章链接)
文化抗战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张漫忆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对外开放程度高,在长期的贸易通商和人员往来影响下,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重要场域。抗战期间,广东是抗击日军侵略的前线阵地之一,卓有成效的文化抗战至关重要,既要正面动员并带领民众抵抗侵略,又要对外宣传抗战、争取国际支持。
凭借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依靠深厚岭南文化底蕴和庞大海外华侨资源,各种进步报刊、文化团体、抗战宣传等如烽火狼烟般点燃整个华南大地,通过引导战时舆论、发展抗战文艺、传承教育火种、组织侨胞抗战等,广东文化抗战在华南敌后战场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进而推动了全国文化抗战的浪潮,极大地凝聚起民族精神,是战时建构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文章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