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程盛:华南敌后战场唱响“游击队之歌”

南方理论 2025-09-03 09:08

文 | 虞程盛

华南抗日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华南沦陷区创建的多支敌后抗日武装的总称,又名“华南抗日纵队”,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韩江(潮汕、梅埔)纵队等抗日力量。在孤悬敌后的艰难条件下,华南抗日游击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可分为“筹备与萌芽—创建与发展—整合与亮旗—新发展与扩大”四个阶段。其活动范围遍及广东的70余个县和广西、福建的部分地区,对敌作战3000余次,抗击和牵制敌军达15万人,共计歼敌2.2万余人,从战略上配合和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使华南敌后战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

党对华南抗日的准备与抗日力量的萌芽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南和广东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方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组建华南抗日武装的各项准备工作。

1938年4月,日军南侵情势紧迫,中共广东省委在广州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要求各级党组织努力建立民众抗日武装。在此之前,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岭东青年抗敌同志会(“青抗”)等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其中,广东“抗先”成员达1.2万人,以共产党员、进步青年为骨干,是公开、半军事化、闻名全国的青年抗日团体。东莞、增城、中山、惠阳等县也以“抗日自卫队”“常备壮丁队”等形式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与此同时,广东省委与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也向中央军委报告并获得批准,在日军入侵广东时,以博罗县罗浮山、桂山为中心开展人民抗日游击战争。这些准备工作为华南抗日游击队的正式建立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打下了组织基础。

抗日力量雨后春笋般创建与发展

在中央指示和广东省委卓有成效的努力下,从1938年10月广州沦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华南各地人民抗日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东江地区,有曾生、王作尧创建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莞模范壮丁队;在珠江地区,日寇侵占广州第二天,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吴勤即在广州市郊崇文二十四乡组织抗日义勇大队,11月被编为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广游二支队),顺德抗日游击队、中山县别动大队也纷纷成立;在南路地区,有灵山青年抗日游击队、灵山人民抗日自卫大队;在潮汕地区,有潮汕青年抗日游击队;在海南岛,有由冯白驹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来的琼崖抗日独立队。

在武器装备和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华南抗日游击队积极开展英勇斗争。一是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惩办汉奸,捣毁日伪维持会,如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取得了淡水战役、坪山战役等的胜利;二是积极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斗争,如琼崖独立总队1941年先后取得了罗蓬坡、斗门、大水村等反顽战斗的胜利;三是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主要建立了琼(琼崖)文(文昌)、顺德西海、中山五桂山、东莞大岭山、宝安阳台山等抗日根据地。

华南游击队在艰苦斗争中整合与亮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对华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队实行疯狂“扫荡”和“蚕食”,战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一直到转入反攻阶段前,华南抗日游击队处于整合与亮旗阶段。

因孤悬敌后,远离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力量弱小而且分散,华南抗日游击队一直是以人民抗日武装的面目出现。1942年2月,南方工委决定在东江地区成立东江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东江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对外仍以人民抗日武装的面目出现。1942年5月底至6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南地区掀起反共逆流,制造了“中共南委、粤北省委事件”。为适应斗争形势和加强党的领导,1943年1月,中央和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简称广东省临委),直接受中共中央及其南方局领导。在广东省临委领导下,华南各地游击队进入组织整合和亮明旗帜发展阶段。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江纵队)宣布成立,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纵队及其领导机关司令部、政治部。1944年秋,根据中央和广东省临委指示,琼崖抗日独立大队改称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独立纵队(琼崖纵队)。

1944年10月1日,广东省临委为统一珠江、粤中地区部队领导,在五桂山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10月下旬,中区纵队机关大部和挺进大队共500余人挺进粤中,向西发展,距珠江地区越来越远。为加强对两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1945年1月,广东省临委决定撤销中区纵队番号,将在珠江地区的部队成立珠江纵队,在粤中地区的部队用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名义开展活动。同月,将在广州湾(今湛江)、雷州半岛和粤桂边地区坚持游击抗战的人民武装组建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纵队)。2月,闽粤边梅埔韩江纵队成立。6月,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整编为潮汕韩江纵队。至此,华南各地区抗日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组建为7个纵队,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武装力量组织体系组建完成。

愈战愈强进入新发展与扩大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仅1945年春夏,华南抗日游击队合计对敌反攻作战1200余次,攻克日、伪据点160余处,迫使日军龟缩于广州、汕头、海口等孤立城市。8月15日,华南抗日游击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兵分五路解除广州外围、潮汕、雷州半岛及琼崖各地日、伪武装,收缴枪械2.7万余支。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华南抗日游击队发展到纵队规模2.8万余人、民兵队伍30.6万余人,建立了面积达9.7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人的根据地和游击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南抗日游击队一部分北撤山东,另一部分分散隐蔽坚守华南。解放战争时期,北撤山东的部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留在华南坚持斗争的部队分别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琼崖纵队、闽粤赣边纵队、粤桂边纵队、桂滇黔纵队和粤中纵队等,有力钳制了在华南、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极大地配合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他们在华东战场和解放华南、解放西南的作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彪炳青史的功绩。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 卓佩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