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距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大湾区开幕不足80天,这场体育盛会既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展示城市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契机。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大湾区城市需锚定哪些新维度以实现跃升?大型赛事又将如何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分布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大湾区城市如何进一步补短板,让“宜居”从愿景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日常?《好运大湾区》宜居主题周特邀三位专家,聚焦宜居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公共服务优化的关键举措,深入剖析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联,为湾区抢抓机遇、高质量发展献策。
田莉
田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认为,十五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应成为大湾区城市提升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契机:从“见物”到“见人”,从“硬件提升”到“软性治理”,让城市不仅“宜赛”,更“宜居”“宜人”。而“宜业”“宜居”生态的构建,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田莉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宜居城市建设,不能只看“硬件”有多好,更要看“人”过得怎么样。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城市,不仅要能吸引高端人才,也要能让普通劳动者、年轻创业者、外来务工者在这里找到发展的机会与生活的希望。
第十五届全运会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田莉认为,这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展示大湾区城市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与宜居环境品质的重要窗口,这对于大湾区城市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要以此提升城市的“软性治理”,让城市不仅“宜赛”,更“宜居”“宜人”。
展望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田莉认为最值得期待的突破与转变,将深刻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上:一是“宜业”与“宜居”实现更深层次的、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融合;二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叶林
叶林
“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群在宜居城市建设中成果显著,接下来要着重解决公共资源领域的短板问题,实现公共资源优化升级。”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叶林认为,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正为公共资源升级、优化城市空间等提供了契机。
叶林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与区域发展实际,就推进大湾区宜居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丰富公共资源供给,夯实宜居城市物质基础。大湾区应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扩大配租型、配售型住房供给,让更多居民住上“好房子”。
第二,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布局,提升区域协同宜居水平。应依托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发展格局,强化区域互动合作。以广州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和深圳的创新资源为引领,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节点城市辐射。
第三,深化城乡公共资源协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湾区需打破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瓶颈。
胡刚
胡刚
宜居城市的构建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议题。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一体化,是提升城市包容性、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宜居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而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将加速大湾区城市间的融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大湾区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有机整体。
胡刚表示,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其中关键一环。让公共服务惠及每一个人,是打造宜居城市的根本前提。
他还提到,交通一体化对于大湾区宜居城市建设同样意义重大。交通条件的改善,突破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限制,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辐射范围,让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生活服务。同时,发展低空经济等多元交通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大湾区交通的便捷性与高效性,加速城市间的融合,让大湾区更宜居宜业。
在胡刚看来,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一方面助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而民众健康水平的提升正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赛事的举办促使大湾区城市在交通、观念、设施等多方面加速融合,推动大湾区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阅读更多>>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赵越 谢苗枫 曲广宁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刘明 白桦 卢浩能
图源: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