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距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大湾区开幕不足80天,这场体育盛会既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展示城市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契机。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大湾区城市需锚定哪些新维度以实现跃升?大型赛事又将如何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分布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大湾区城市如何进一步补短板,让“宜居”从愿景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日常?《好运大湾区》宜居主题周特邀三位专家,聚焦宜居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公共服务优化的关键举措,深入剖析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联,为湾区抢抓机遇、高质量发展献策。
宜居城市的构建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议题。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一体化,是提升城市包容性、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宜居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而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将加速大湾区城市间的融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大湾区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有机整体。
胡刚
胡刚
均等服务和交通一体助力湾区宜居
胡刚表示,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其中关键一环。在大湾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为地区发展注入活力,但同时也凸显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以城中村为例,这里住着众多外来人员,他们在医疗、教育资源的获取上,与当地常住人口存在一定差距。公共服务的不均等,不仅影响着这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也限制了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步伐。
同时也应看到,湾区内一些城市还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医疗服务覆盖有待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因而让公共服务惠及每一个人,是打造宜居城市的根本前提。
他还提到,交通一体化对于大湾区宜居城市建设同样意义重大。大湾区内中心城市优势明显,周边城市相对薄弱。通过大力推进交通一体化,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居民即使居住在中山、珠海等城市,也能借助便捷的高铁网络快速抵达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就业、就医、求学。
交通条件的改善,突破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限制,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辐射范围,让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生活服务。同时,发展低空经济等多元交通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大湾区交通的便捷性与高效性,加速城市间的融合,让大湾区更宜居宜业。
全运会搭台,促湾区城市融合
在胡刚看来,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同样为大湾区宜居城市建设带来新契机。此次全运会打破传统,开、闭幕式以及赛事在湾区内多个城市举办,这一创新形式将有力推动大湾区城市间的融合发展。
他进一步解释道,一方面,借助全运会的举办,各地会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些设施赛后将成为民众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助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而民众健康水平的提升正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赛事的举办促使大湾区城市在交通、观念、设施等多方面加速融合,香港、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协同办赛,将进一步拉近城市间的距离,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大湾区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胡刚还表示,建设宜居城市,经济实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基础。大湾区经济发展领先全国,背后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产业升级又依赖于高科技发展。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成绩斐然,一系列创新政策的实施、创新环境的培育以及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都为大湾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
大湾区应借全运会这一契机,加强城市间经验交流,以深圳为标杆,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推动整个大湾区经济发展,进而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居住环境优化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之,大湾区宜居城市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民生短板、借助全运会推动融合发展,以及加速交通一体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大湾区必将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典范,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赵越 谢苗枫 曲广宁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刘明
受访者供图
阅读更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