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林:公共资源升级是宜居城市建设“加速器”|好运大湾区

作者 刘明;卢浩能 2025-08-25 08:00

编者按

距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大湾区开幕不足80天,这场体育盛会既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展示城市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契机。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大湾区城市需锚定哪些新维度以实现跃升?大型赛事又将如何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分布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大湾区城市如何进一步补短板,让“宜居”从愿景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日常?《好运大湾区》宜居主题周特邀三位专家,聚焦宜居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公共服务优化的关键举措,深入剖析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联,为湾区抢抓机遇、高质量发展献策。


“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群在宜居城市建设中成果显著,接下来要着重解决公共资源领域的短板问题,实现公共资源优化升级。”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叶林认为,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正为公共资源升级、优化城市空间等提供了契机。

叶林

叶林

宜居城市提质的三重发力方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叶林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与区域发展实际,就推进大湾区宜居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丰富公共资源供给,夯实宜居城市物质基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品质高、服务好的“好房子”,广州通过住房保障体系创新、城中村改造立法等实践作出了有益探索。大湾区应以此为范本,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扩大配租型、配售型住房供给,让更多居民住上“好房子”。在教育领域,需持续提升资源质量,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医疗方面要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以公共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筑牢宜居城市根基。

第二,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布局,提升区域协同宜居水平。当前大湾区公共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差距明显。应依托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发展格局,强化区域互动合作。以广州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和深圳的创新资源为引领,建立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节点城市辐射。同时,加快建设联通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让节点城市居民更便捷地共享核心城市公共服务,形成“核心引领、全域协同”的宜居发展格局。

第三,深化城乡公共资源协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湾区城乡公共资源均衡分布水平有待提高,需打破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瓶颈。应同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推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向乡村延伸覆盖,缩小城乡差距。借鉴“老城市新活力”的发展理念,在乡村实施绿美乡村建设工程,实现生态宜居城市与美丽乡村的有机衔接。

赛事机遇下的宜居城市进阶之道

叶林还提出,作为首次在粤港澳三地协同举办的国家级综合性赛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历史性地由大湾区的19个城市共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等重大机遇为大湾区城市优化城市空间、提升数智化水平、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提供了契机,而公共资源的优化升级是抓住机遇、补齐短板的关键。

大湾区各地应抓住这次办赛的机遇,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综合协调赛事场馆建设、赛事举办和城市发展的多元规划,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力争城市能级再上新台阶。同时,推进城市的软实力建设,抓住全运会的契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推广热爱运动、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总而言之,湾区城市需以系统思维推进公共资源建设,让宜居城市建设成果更精准地回应人民期待,为全国城市群宜居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赵越 谢苗枫 曲广宁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刘明 卢浩能

受访者供图

阅读更多:

好运大湾区|宜居全运会,一城一人齐打call

好运大湾区|“宜居全运会”开赛,11城共赴同城生活圈

编辑 黄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