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大湾区要推动“宜业”“宜居”深度融合|好运大湾区

作者 白桦 2025-08-25 08:00

编者按

距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大湾区开幕不足80天,这场体育盛会既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展示城市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契机。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大湾区城市需锚定哪些新维度以实现跃升?大型赛事又将如何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分布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大湾区城市如何进一步补短板,让“宜居”从愿景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日常?《好运大湾区》宜居主题周特邀三位专家,聚焦宜居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公共服务优化的关键举措,深入剖析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联,为湾区抢抓机遇、高质量发展献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认为,十五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应成为大湾区城市提升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契机:从“见物”到“见人”,从“硬件提升”到“软性治理”,让城市不仅“宜赛”,更“宜居”“宜人”。而“宜业”“宜居”生态的构建,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田莉

田莉

城市宜居建设,要看“人”过得怎么样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田莉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宜居城市建设,不能只看“硬件”有多好,更要看“人”过得怎么样。

田莉认为,宜居性,本质上是一个城市能否为不同收入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特别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可负担的生活条件与基础性公共服务的能力。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城市,不仅要能吸引高端人才,也要能让普通劳动者、年轻创业者、外来务工者在这里找到发展的机会与生活的希望。

“大湾区作为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前沿阵地,不少城市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都开展了积极探索。”田莉举例,深圳保留的50多条城中村通过综合整治而非简单拆迁来改善居住环境,让城市更具包容性与烟火气;珠海的宜居建设突出生态优先与生活品质的结合;广州南沙在“未来城市”与“无人体系”等前沿领域加速布局……这些城市的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的分布与可及性,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宜居”的核心指标。

田莉表示,提升宜居性,实际上就是在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大湾区不少城市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努力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非户籍人口同城化待遇等措施,让流动人口不仅能“留下来”,更能“过得好”,“这是一个城市真正的成熟与智慧,也是其长远发展的基石”。

第十五届全运会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田莉认为,这不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展示大湾区城市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与宜居环境品质的重要窗口,这对于大湾区城市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要以此提升城市的“软性治理”,让城市不仅“宜赛”,更“宜居”“宜人”。

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展望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田莉认为最值得期待的突破与转变,将深刻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上:一是“宜业”与“宜居”实现更深层次的、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融合;二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宜居要以宜业为前提。”田莉强调,正如深圳的成功所昭示的:强大的产业基础吸引了人才,人才的集聚又推动了产业升级与城市繁荣,进而为提升公共服务、优化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对于佛山、东莞等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来说,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城市“宜业性”进而增强“宜居性”的重要途径。若能在“产业转型”与“城市品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就能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找到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发展定位。

田莉认为,“宜业”“宜居”生态的构建,表面看是空间优化、环境提升等“结果呈现”,但本质上的核心驱动力,应该是制度创新,尤其是规划管理、城市治理、政策协同等体制机制层面的突破与放权。这正是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所独有的优势与使命所在。

田莉表示,大湾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经济规模或区位优势,而是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实现“软环境”的优化,从而推动产城融合更高效、职住关系更协调、绿色宜居更可持续。

“制度创新,才是大湾区走向世界级城市群真正的‘破局之钥’。”田莉期待,未来大湾区能够在规划与治理体制不断创新,并在要素流动上进一步放权与创新,同时探索更加灵活多元的城市治理模式。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赵越 曲广宁 谢苗枫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白桦

受访者供图

阅读更多:

好运大湾区|宜居全运会,一城一人齐打call

好运大湾区|“宜居全运会”开赛,11城共赴同城生活圈

编辑 黄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