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市饶平县柘林湾的海面上,漂浮着一口口如同“甜甜圈”一样的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网箱旁,开着渔船前来的渔民们正收紧渔网,渔获在渔网里活蹦乱跳,溅起无数水花。
像这样的深水塑胶网箱,饶平县已在海上投放了284口,每口产量可达5万—6万斤,预计年产值达5.9亿元。这一口口网箱,正如同谷满仓满的“蓝色粮仓”,成为当地发展海洋牧场的生动缩影。
新型重力式深水网箱。饶宣供图
新型重力式深水网箱。饶宣供图
耕海牧渔,“种粮”于海。海洋牧场,就是建设一个“蓝色粮仓”,通过科学规划管理,对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的海上牧养,向海洋要食物。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饶平县正一步一个脚印,奋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
但与此同时,海水育苗产业“小散弱”且对外依赖性强、设备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完善等情况仍然存在,制约着当地海洋牧场的发展步伐。对此,有关专家提出,当地应抓住契机,利用好现有资源,通过加速机械化进程、实施规范化养殖、推动精细化分工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干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牧场”。
Q1
技术水平不高,如何提升?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走进饶平博海养殖有限公司的培苗车间,一口口大水池映入眼帘。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引入海水的培苗池。用手电筒照向池中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暗黑色颗粒状物体。这些漂浮着的小颗粒,便是刚刚催产完成的生蚝苗。随后,它们将附着于一串串蚝壳,并在20多天后被放到海里继续培育。在博海养殖,用于培苗的海水池有260口,蚝苗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海水育苗,是博海养殖所在的海山镇的主要产业。在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培苗场300多家,但像博海养殖这样有一定规模的仍是少数。“有些培苗场可能只有十口八口池,‘小散弱’情况比较突出,育苗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低,品牌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袁野说。
“小散弱”体现在哪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赵超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宏观的产业引导,养殖户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培苗,大多都是跟风培育某个赚钱的苗种。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良种选育过程,苗种质量参差不齐。而在批量化繁殖之后,近交衰退现象严重,种质的退化不可避免。而这很容易导致质量较低的“土炮苗”产生。与正规生产的苗种相比,“土炮苗”在市场的认可度不高,与正规苗种的价格最高甚至相差20倍。
赵超表示,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花鲈3年以上才能性成熟,一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出现往往要耗费一二十年时间。其所在团队目前采取的基因组育种技术,从基因组中筛选具有生长潜力的遗传标记,再通过科学规划亲本交配繁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速了选育进程,但其选育性状仍需经过三代时间稳定。因此,科学、清晰的选育路线设计必须贯穿整个选育周期,并不是简单“选两条体形漂亮的、长速快的大鱼,就能产出优质的小鱼”。
这也说明,认知不科学也是制约种苗产业发展的因素。赵超发现,不少养殖户养殖仍依赖感觉和经验,但这些经验并不一定符合当下的条件和现实。例如有些养殖户发现浮头鱼,就会赶紧用甲醛消毒,但这其实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甲醛虽然可以起到杀毒作用,但其一方面消耗池塘溶氧进一步加剧浮头现象;另一方面甲醛具有一定生物毒性,长期使用对鱼苗本身危害严重。此外,现在有不少养殖户还会通过刷短视频或者网络简单搜索获取养殖知识,而其中很多所谓知识其实是错误的,容易对他们产生误导。
目前,饶平县海水苗种基本采用“外来引进+本土培育”模式。像博海养殖的蚝苗,就是利用从山东引进的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培育,存在一定的对外依赖性。
花鲈鱼苗培育也曾面临受制于人的情况。赵超介绍,花鲈鱼是秋季降温性产卵鱼类,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产卵。相比江浙、福建,广东一般要到12月左右才降温,即便能够产苗,上市时间也晚于其他地区,而此时花鲈养殖池塘已经饱和,投苗工作接近尾声。因此,广东的花鲈鱼苗一直需从省外采购。
建于饶平县的省级花鲈良种场。饶宣供图
建于饶平县的省级花鲈良种场。饶宣供图
如今,这一空白已被填补。饶平毗邻福建,水温、水质条件与福建接近,可以说是广东最适合发展海水育苗的地区之一。该县便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投资建设省级花鲈良种场项目。今年初,选育于塑胶网箱进行海水适应性培育的1900多条花鲈亲鱼中,有400多条花鲈亲鱼在繁育车间进行催熟产卵,已成功产出第一批花鲈鱼苗,实现广东省花鲈鱼苗的自培自给。
在这期间,饶平县持续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合作,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近期,研究所又通过盐度调控、水温调控等手段降温,提前催熟花鲈鱼性腺发育,把催产时间提前了近一个月,产苗时间基本与福建同步。
“要做到不受制于人,提升技术水平、规范化养殖是关键。”赵超认为,饶平应紧紧抓住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特色强县的契机,做好政策保障和产业引导,通过培育龙头企业,选取若干个基础较好的先行企业开展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帮助养殖户建立正确的养殖观念。饶平民间有很强的育苗基础,在选出优质的苗种之后,也可依托龙头企业向更多养殖户推广。同时,要与研究所、高校等科研团队合作,形成更加健康、科学的养殖方式,打造出标准化的供苗体系。
在这方面,袁野则建议,不仅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要通过水产协会,派出技术人员驻扎到各个培苗场,现场帮助养殖户解决水质、设备等问题,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让小企业也能良性发展。
Q2
设备人员老化,如何破局?
加速机械化进程,实现“机械代人”
轰鸣声中,工作人员借助工程机械,将传统木质渔排吊回岸上拆解。而在海域另一边,黄蓝相间的新型环保塑胶渔排整齐排列,等待着被运送至海里。
这是潮州市饶平县实施海洋牧场“木改塑”传统木质渔排集中清拆行动的场景。拆除传统木质+泡沫渔排,建设抗风能力更强、环保效益更好的新型环保塑胶渔排,并在此基础上投放重力式深水网箱,是当地“疏近用远”思路的具体体现。
当前,饶平正推动“木改塑”,以切合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化发展思路。饶宣供图
当前,饶平正推动“木改塑”,以切合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化发展思路。饶宣供图
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绍敏分析,饶平县柘林湾风浪小,潮流平稳,目前当地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在这一片海域。在近海养殖趋近饱和的情况下,饶平采取“木改塑”,科学规划并控制近海养殖用海规模,同步有序谋划扩大远海养殖规模,是切合当下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化发展思路、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效做法。但湾外的水域浪大流急,按湾内依托传统装备的作业方式实现耕海牧渔,将面临较大挑战。
专家认为,实现“机械代人”有利于产业向深远海挺进。郑镇雄 摄
专家认为,实现“机械代人”有利于产业向深远海挺进。郑镇雄 摄
由此可见,要让海洋牧场逐步走向深远海,强配套、强装备是关键环节之一。在王绍敏看来,还应在这一基础上加速机械化进程,将推动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撑性工作做好做实。他认为,这对于饶平来说非常必要和迫切——当地从事渔业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偏少。实现“机械代人”,不仅将缓解作业人员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问题,有利于产业向深远海挺进,更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途径。
那么,饶平有何可为?
“我们总说‘疏近用远、陆海接力’,陆海靠什么来联动接力?对应的功能船舶扮演主要角色。”王绍敏说,目前海洋养殖行业应用的渔船大多科技属性偏低,船舶性能弱、安全性差,像船用吊车、投饵机这类船上搭载的功能设备,长期处于缺失或者性能不足的状态。以投饵机为例,很多都是小工厂自己加工的非标准化定制设备,噪音大、能耗高,效率也低,其适用的饵料类型少,基本都是针对膨化的浮性料而生产的,不适用于沉性料,因此功能比较单一。加上没有实现标准化,大多为定制产品,导致投饵机的成本比较高,规模化推广有一定难度。因此,王绍敏认为,必须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大幅提升渔船性能,同步补齐渔技渔艺配套功能设备,才有机会夯实其科技属性,据此实现行业机械化改造,并支撑当地现代化海洋牧场协同发展。
因地制宜引进先进的设备,也将助力饶平将“蓝色粮仓”建在更深更远的海域。王绍敏以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研制的“德海1号”养殖网箱平台为例介绍,“德海1号”是专门针对南海海区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多维痛点问题而开发的经济型装备,是全世界唯一一型历经17级台风(2018年“山竹”)正面侵袭仍旧完好的养殖平台。作为南海海区投放的第一型桁架网箱,其独有的单点系泊方式、船型外形、多区域划分和易于拖航转场是典型特征,通过多年示范应用,其工程性、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适渔性乃至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性能均得到了充分验证,实现了装备工程与养殖工程的完美融合,已经为行业提供了装备样板,为该类装备投产注入了足够的信心。至今,已经在南海海区复制推广3台套,包括被香港引进的“德海2号”,其优良的群众基础得以彰显。
随着应用的深入,产业投资该类养殖平台的信心与日俱增,养殖水体从开发期间的10100立方米,增长至当下的30000立方米,投放海域从岛礁遮蔽发展至完全开放海域。王绍敏认为,像“德海1号”这样的养殖平台,同样比较适宜用于饶平大埕湾海域。建议在有条件时引进类似装备,融入更多先进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进一步实现“机械代人”,提升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此外,王绍敏还指出,饶平渔港与其他地区渔港类似,普遍存在配套设施落后、管理模式老化的问题。为了顺应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提升渔港的硬件设施和配套能力,同时加强渔港的整体管理能力,探索引入商业化码头管理模式,以市场化运作激活渔港管理活力。“抓住当前海洋牧场发展契机,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干出饶平自己的特色。”
Q3
分工不够精细,如何进阶?
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完善产业链条
“因地制宜干出自己的特色”,是采访中不少专家的共识。专家普遍认为,饶平有着较好的海洋资源优势,民间养殖基础也很扎实,这些都是发展海洋牧场的良好条件。专家认为,饶平应将这些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补足产业链中不完善的环节,并通过更精细化的分工,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海洋牧场产业链。
“我们在帮助企业开展鱼苗繁育工作时,就发现了不少问题。”赵超说,鱼苗破壳之后口径还比较小,对饵料的要求比较高,但饶平当地缺乏生产这类饵料的企业,只能从福建、海南跨省购买。“如果当地就有相关的生产环节,不仅便于购买,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研发生产,促进种苗培育产业的发展。”
饶平属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充沛的海、淡水资源。但赵超发现,目前当地养殖品种还是比较单一,没有利用海、淡水去搭配品种。此外,有很多细分行业也相对缺失,像1斤以下花鲈鱼在盐度为千分之五以下的咸淡水水域生长更好,而亲鱼繁育是在纯海水中进行,所以在繁育鱼苗后,需要将水进行淡化,将盐度控制在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福建就有专门从事海水淡化工作的人员,但饶平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少之又少。”
华瀛LNG项目。
华瀛LNG项目。
赵超还提到,华瀛LNG项目、大唐发电等能源项目相继在饶平落户,项目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冷能和热能,都可以变废为宝并进行交叉使用,成为让海水降温或升温的资源,为更多品种的养殖提供条件。例如利用冷能为海水降温后,可以尝试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北方冷水品种。
在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也有专家提到“综合利用不足”和“产业链不够完善”的痛点。
韩山师范学院科研部副部长、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林婉玲认为,当前饶平的大型加工厂、龙头企业偏少,加工方式多为简单的条冻、切片,相对比较低端。产品的多样性开发和综合性利用也并不足,例如鳗鱼的加工,目前还仅停留在烤鳗预制菜上。
“事实上,水产品的多样化开发空间还很大。”林婉玲举例说,鳗鱼片起肉后,剩下的骨头可以经过粉碎,提取里面的不饱和脂肪酸,做成休闲、保健食品。鮸鱼在取了鱼胶后,剩下的鱼头、鱼骨、鱼肉甚至鱼鳞,也都可以综合利用,产生更多的价值。此外,也可利用水产品针对特定人群开发产品,如为老年人开发鱼膏,既易于食用,又满足了营养需求,也可为高端消费人群开发护肤品、保健品等。
对此,林婉玲所带领的团队在饶平开展了相关科研项目。她表示,饶平是“中国大蚝之乡”,其大蚝的鲜美人尽皆知。但生产那么多的大蚝,不可能全部卖掉,有很大一部分要进行加工。饶平本地就有一家调味品企业尝试着将其做成蚝粉。但由于采取直接粉碎这一简单的加工方式,蚝粉很快氧化,无法长期保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启动了牡蛎肉调味基料技术的研究,通过酶解这一关键技术,破解牡蛎易氧化和腥味重的问题,将牡蛎的鲜味激发出来,赋予其更加丰富的风味,可作为食品中鲜味剂。目前,其成果《牡蛎呈味基料酶解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申报潮州市科技专项计划获得立项,团队也与企业达成成果转化意向。
因此,林婉玲认为,要让一条鱼产生多条鱼的价值,核心仍在于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她建议,要利用区域对虾、鳗鱼、牡蛎等优势水产品,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益。
策划:苏仕日
统筹/采写:杨可
海报:黄红鹰
更多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