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0日,2024年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培训班在广西柳州举行。开班仪式上,潮州代表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和基础设施改善工作交流,潮州古城保护利用经验在全国各地从业者前被看见、被认可、被讨论、被研究。
近年来,潮州文旅屡有高光时刻。在“世界美食之都”“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等名片的加持下,今年春节假期,潮州共接待游客513万人次,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古城核心区)人流量达到165.06万人次。
如今,不仅是法定假期,连平常周末潮州古城都有不计其数的游客。然而,质疑和争议之声也伴随热闹而来——如何保住古城活态?除了古城,潮州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古城变“堵城”,如何破局?主客共享的边界在哪?在文旅持续火爆的时间节点,针对古城游客接近饱和这一现实问题,潮州应该进行一番冷思考:潮州文旅进阶,下一步怎么走?
关键词一 原真与商业
问:古城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如何保护原住民的生活,实现主客共享?
策:建立监测系统让古城管理更精准更及时
潮州古城对于游客的吸引力,除了美食和古迹,还有这里生活的松弛感。小巷古民居大门敞开,老人家早起精心修剪庭院花木,自在惬意;早餐小店蒸汽滚滚,一碗牛肉粿条汤、一盘肠粉清扫晨间的困倦;菜市场门口人声鼎沸,成功以最实惠价格买得一家饭菜的大叔大妈满载而归……古城里原住民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散发出一股松弛感。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潮州古城至今有3.5万多常住人口,是一个“活态”标本。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认为,潮州是“活着的古城”,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没有变成纯粹的旅游景观,古城仍以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主体。
“潮州古城不仅是活化,更是更高层次的活态。活化是让沉睡的资源盘活利用,而活态是指对原本的生活状态的展示,这种展示让文化变得鲜活,这也是当下稀缺的旅游资源。”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政策研究组组员杜联藩表示。
随着潮州文旅的火爆,大量游客涌入古城,交通拥挤、物价飞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部分居民逐渐迁出古城,店铺、民居高价出租后变成同质化严重的商铺、民宿。2020年,潮州古城有4.6万多常住人口,而到了2023年底却只有约3.5万人。
“‘主客共享’是潮州古城在文旅发展中需要坚持的理念。”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省“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首批专家委员吴志才认为,主客共享首先是主,宜居宜游首先是宜居,如果原住民的基本生活都感到不舒适,往古城外迁,这可能会让过度发展的旅游反噬当地文化。
“潮州文旅下个阶段该如何走”的话题,引起专家热议。图为人气景点镇海楼。
“潮州文旅下个阶段该如何走”的话题,引起专家热议。图为人气景点镇海楼。
事实上,潮州市在2016年颁布的《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中就提到“让‘幸福居民、快乐游客’成为潮州古城最美风景线”这一美好愿景。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潮州古城从基础设施、环境美化、便民服务等方面做到了切实改善和提升,然而距离达到“主客共享”这一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既要留住古城烟火,又希望客似云来,那么,潮州古城主客共享的边界究竟在哪?吴志才建议,可以构建一套适合潮州古城可持续发展的监测系统,从游客满意度到社区居民的反馈评价,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作为决策支撑,让主与客的观感可感知可测量,让古城管理更精准更及时。
这一提议在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曾有过先例:鼓浪屿全岛设有一套遗产监测系统,共有200多个摄像头,其中包括7个高空摄像头,实现全岛覆盖,还针对多级管理机构、居民、社区共同管理的特点,结合已有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了一个岛民共同参与和管理的监测预体系,商户、私人住户也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监测中,保障了鼓浪屿遗产地对遭产使用功能变化、本体与载体病害、自然环境、建设控制、社会环境、旅游与游客管理、保护展示与环境整治工程等的全面监测。
在2017年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就以严格的人流控制、完备的监测预警系统以及对台风的应对,赢得高度赞扬,是当届审议时间最短、支持率最高的项目。
当前,潮州正冲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潮州古城作为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重点监测保护区,在古城建立监测系统,有助于对古城开展风险预测和防控,保护古城的原真性。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城乡建设发展与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昌勇建议,除了注重对传统建筑等物质上的保护,对于古城传统历史氛围的保护也十分重要,或许可以把原住民的生活区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在发展中留住古城的原真性,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关键词二 传统与潮派
问:古城旅游同质化商业化严重的当下,潮州古城如何独树一帜?
策:打造潮人生活艺术美学社区,树立“潮”派生活文化品牌
行走在潮州古城可以看到,相对于牌坊街游客熙攘,家伙巷、庵巷等古街巷里却是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些民居院落大门敞开,居民在院子里或打扫做饭、或听曲摇扇,悠然自在,自得其乐,偶有游客路过驻足凝望,被这浓浓的人间烟火所吸引。
当游客的思绪仍在23座牌坊古老的故事里流连时,在古城里偶遇一场民俗表演、一个非遗展厅,仿佛无意中坠入一座文化艺术殿堂,让旅程充满惊喜。
“烟火气和人文韵的叠加是潮州古城最有魅力之处。烟火气是旅游的吸引力,人文韵是生活的艺术力、感染力,气韵叠加,相得益彰。”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常务会长,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公司创始人刘锋说。
在赞叹古城与生俱来的气韵之余,同质化业态在古城逐渐蔓延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千篇一律的新中式茶饮如雨后春笋般占据古城街头,时尚旅拍、文创雪糕铺天盖地。与潮州文化特质相契合的店铺为数不多,多是潮州三宝特产店和美食店,偶有古玩店和潮绣、潮彩等工美店。业态的散乱与这座唐宋古城的独特气质明显违和。
潮州古城。温亿中 摄
潮州古城。温亿中 摄
放眼全国,早已跻身年游客接待数第一梯队的丽江古城、凤凰古城是古城文旅中的“老前辈”,但近几年由于过度商业化开发,古城的原真性被遮挡、抹去甚至破坏,质疑、争议持续不断。朝着2030年实现年游客接待量破千万人次大关这一目标奋进过程中,潮州古城如何在众多古城中独具一格、突出重围?
“潮州古城要明晰的主题和主线内容,让整个古城串联提气。”刘锋分析表示,通过内容挖掘和提升,在城和人之间建立共情,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在这方面做文章,潮州人的美好生活方式这一特质非常具有优势。
“学潮学、吃潮菜、喝潮茶、穿潮服、听潮剧、学潮艺……这是一套很‘潮’的生活方式,对于游客来说既治愈又暖心。”刘锋观察发现,过去的旅游以名山大川、人文胜景为主,而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化旅游,这种“万物皆文旅,旅游即生活”的现象和趋势,让潮州古城把充满生命力的原生态呈现给游客显得越来越重要。“潮州古城要销售的是生活艺术和生活美学,让游客来到这里就成为生活艺术家。”
在城与人之间建立共情,构建文化品牌,这需要构建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在潮州古城的原住民中,接近三分一是60岁以上老年人,而他们正是这些日常美好生活方式的创造者,是最朴素的生活艺术家。那么,如何在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建立文化认同和群体意识,另辟古城文旅发展新路径?
刘锋建议,潮州古城可以规划出生活艺术美学社区,整合潮人传统的“潮”派生活方式,融合数字化技术打造“潮”派生活文化品牌,在其他景区越来越商业化的情况下反其道而行之,建立一个保护区对其加以保护和弘扬,成为主客共享的新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张补宏同样认为,潮州人生活场景的呈现是古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可探索主客共享新机制,在部分愿意接纳游客的民居设点,予以奖励,让游客深入了解潮人生活,留下难得的旅游体验。
关键词三 内核与外圈
问:古城引流已经达到承受局限,如何提高潮州文旅承载力?
策:拉开旅游空间格局,以古城带动潮州全域旅游发展
每到假期,潮州古城都会成为全国热门旅游打卡地,游客如蚁群般密密麻麻拥挤在古城里的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热传。如果说“古城火爆”是A面,那么B面便是——古城变“堵城”、民宿供不应求,持续增长的百万级游客量越来越让这座仅有2.33平方公里的古城“吃不消”。
在古城引流已达到承受局限的当下,潮州如何提高文旅承载力?“潮州旅游空间不能局限在古城,应该拉大格局,让古城朝着外围走。”刘锋建议,潮州旅游还可以继续创新推出爆款,学习借鉴山西平遥古城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又见平遥》,在古城外围选择一片区打造旅游新平台,一方面为潮州古城适当分流降温,另一方面也可丰富游客文旅体验。
今年春节假期,潮州古城核心区人流量达到165.06万人次。刘梓薇 摄
今年春节假期,潮州古城核心区人流量达到165.06万人次。刘梓薇 摄
提高潮州文旅的承载力,绕不开配套服务能力的提升。刘锋还建议,要持续做好古城精微运营管理,运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智能化引流,阶段性预约,提高古城内外交通的畅达率,同时可以考虑在古城增加一些人性化服务,让游客旅途更有温度。
“在未来游客持续增长的态势下,潮州古城容纳不下那么多游客,外部的旅居势必要发展起来。”吴志才建议,要拉大格局,外输内忧,构建潮州古城外部的集散体系,让东部集散中心与新区联动起来,古城范围越过韩江,让潮州旅游跨江发展,依靠公共交通体系来支撑环古城游及慢行系统的构建。
实际上,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历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不仅有广济桥、韩文公祠等一批历史文化景区,还有山川湖海、畲族风情、红色遗迹、绿美乡村。凤凰山茶香四溢、风景如画,龙湖古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桑浦山风光绮丽、怪石嶙峋……近几年,潮州在县、镇、村不断挖掘、打造乡村旅游项目,例如国家4A级景区绿岛旅游山庄、紫莲森林度假村等,全市3个县区均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家底殷实。
从县镇村协同发展的角度看,农文旅融合是一二三产融合的最佳途径。潮州若以文旅为引领,将古城古镇古村等文化地标连片打造,将对镇村面貌改善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发挥重大作用。杜联藩认为,潮州可以从古城出发以点带面,为县镇村全域旅游发展引流,让文旅产业富民又富县,让潮州文旅效益辐射更广阔的范围。
专家观点
吴志才为潮州古城定位:
双向奔赴的“宝藏之城”
“潮州古城已在文旅融合方面摸索出比较成功的经验,在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平台方面都走在前列。”2019年,吴志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就有过这样的结论。
潮州是一座“宝藏之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物资源,就连潮州人的方言、生活都多少携带着古早的韵味。这几年,吴志才带领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走进潮州古城,研究古城、书写古城,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探索潮州古城文旅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潮州文旅融合把脉问诊,而古城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成为其团队丰富的研究素材,为学术研究发展赋能。在吴志才看来,“我与潮州古城是双向奔赴的情感。”
专家认为,要建立监测系统,让古城管理更精准更及时。图为潮州古城牌坊街。林文强 摄
专家认为,要建立监测系统,让古城管理更精准更及时。图为潮州古城牌坊街。林文强 摄
缘何如此关注潮州古城?吴志才说,当前,全省数百个古镇古村落都在等待布局,潮州古城作为广东古城文化地标保护探路先行者,有责任为其他后进者提供经验借鉴,而这需要更多学者专家潜心研究,传播潮州古城。他认为,要把论文写在潮州大地,不仅是文化旅游,社会学、人类学、规划学等全国多个一流学科都应该有更多人才静下心来研究潮州,助力潮州创新发展。
“未来,潮州古城应该成为‘研究的圣地,创业的天堂’,推动文化走出去,人口引进来,让潮州文化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激活文旅。”吴志才表示。
记者手记
文化的感染力
是人的感染力
上午7时的牌坊街,大多数游客在睡梦中仍未苏醒,智能升降桩还没到点启用,习惯起早的大爷前往菜市场采买当天最肥美的鱼,自行车上的铃铛叮叮作响,前面的网兜里,带着锈迹的迷你收音机播着悠扬的潮剧,女旦圆润轻柔的唱腔随着缓缓滚动的车轮传遍大街小巷。此刻的牌坊街,大概有些记忆中小时候的模样。
这些年,文旅、开发、服务等词汇频频进入古城,原本朴素的古城一时间变得热闹、华丽,为人追捧。所幸伴随着开发的同时,保护、留住、修旧如旧等动作也没有停歇,对于原住民来说,只要记忆中的生活场景还在,美好舒适的生活就还在。
随着“松弛感”一词的流行,越来越多游客羡慕古城居民生活,认为古城像是个世外桃源,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有着自然的属性。他们走进这座“活态”古城,仿佛可以远离大城市的浮躁和喧嚣,让六感全都沉浸在古城居民的一处处美好生活场景中,期望在松弛的世界里找到精神上的共鸣和文化上的认同,短暂地做一回松弛的“潮”人。
文化的感染力其实是人的感染力。如果要提炼古城的文化,一定离不开这群逐渐在消失的原住民,他们创造的生活让古城有景有“魂”,与别不同,成为一座生动、鲜活的古城。他们或将一代一代老去,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感染着、影响着每一个古城的外来者、年轻人,永久地成为文化烙印在人们心底。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刘梓薇
更多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