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宝安|文明青动力,一场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作者 苏国锐;王悦;罗维维;何俊;刘玳杞;王抒 2025-08-23 11:48
开栏语


暑假期间,由宝安区文明办、共青团宝安区委员会、南方日报深圳分社联合主办的“文明青动力 领湾向未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交流活动启航,4大文明实践团主题活动燃动湾区。来自国内外20余座城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齐赴宝安,让青春与文明同行,在大美宝安尽情绽放青春活力与梦想。南方+将跟随实践团的脚步全程报道。

清华学子王昭堃在宝安具身智能港感受AI赋能千行百业,北大学生王亦涵在深圳机场顿悟“文明藏在每个细节里”,塞尔维亚留学生Maya在茅洲河畔追溯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

2025年夏天,由宝安区文明办、共青团宝安区委员会与南方日报深圳分社联合主办的“文明青动力 领湾向未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交流活动在湾区热土生动上演。

来自国内外20余座城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青年学子齐聚南海之滨,他们走进科技企业、探访千年古墟、体验志愿服务,在沉浸式研学中认识这座城市的文明脉络与发展活力,深切感受宝安“爱才留才育才”的浓厚氛围,更以深入的思考和热忱的建议,为城市文明发展建言献策。

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需志存高远、挺膺担当。此次活动,不仅是宝安区以文明实践育时代新人的有益尝试,更实现了城市建设与青年人才的“双向奔赴”。当莘莘学子用年轻的脚步丈量湾区热土,用创新的思维助力城市发展,青年与城市产生了“双向赋能”和“同向生长”,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将为宝安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勃勃的“青”动力。

01:45

(心动宝安,一场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时长共1分45秒)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活动共设有微光善举、桥见未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智造宝安四大主题实践团,青年学子深入宝安、中山、龙川等地,开展了一场沉浸式、多维度的文明探索与城市对话。

“微光善举”城市文明实践团深入基层一线,让学生们化身机场志愿者、水治理参与者、特殊群体关怀者,在社会服务实践中感受宝安“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温度和文明底色,增强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解。

“桥见未来”文旅交流实践团以深中通道为轴,行走深中两地,串联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沙井古墟、素白陈公祠、宝安区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一系列地标。学子们领略了宝安作为珠江口枢纽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更围绕东西岸文旅融合展开深度研讨、提出方案。

“百千万工程”公益助学实践团奔赴宝安对口帮扶的河源龙川,将文明互鉴的课堂带到乡村振兴一线,通过双语教学、艺术公益课与实地调研,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智造宝安”创新调研实践团走进影石创新、兆威机电、洲明科技、丰翼宝安低空智慧物流运营中心等一批代表性企业与产业园,近距离感受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网联等前沿科技与先进制造融合的魅力,解码“宝安智造”的创新基因与发展图景。

四路齐发、四团同心,这场文明实践之旅,不仅为学子们留下了对湾区核心的美好回忆,更通过“知”与“行”的有机结合,让学子们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认识更加深刻,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刚踏上前往宝安的旅程时,不少高校学生对这个南海湾畔的城区并不熟悉。但在一场沉浸式的文明探索之旅后,他们以多元视角重新认识了宝安。

北京大学学生袁冰走访沙井古墟时,指尖抚过曾氏宗祠门楣上的“孝友传家”石刻,了解了守祠老人七代坚守的故事。她将宗祠照片发到北大同学群,意外引发了大家对岭南文化的讨论。

“很多同学对广东文化的了解,限于粤菜、粤语、骑楼等内容。”袁冰说,通过这次交流,大家才发现宝安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

在洲明科技看到AI+LED打造的“未来城市”屏幕时,清华大学学生的许闯感叹道:“好像在看电影大片,它也体现了宝安制造的核心,就是以创新为驱动力,走向更大的舞台。”

国际学子则对宝安海洋文化情有独钟。站在深圳机场码头前,塞尔维亚留学生Maya感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港口,这里是感受海洋文明的绝佳窗口。”

从宝安到中山、龙川,从沙井古墟到素白陈公祠、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从专精特新总部到低空物流枢纽、具身智能港,青年们在跨越地理与文化的参访中,慢慢建立起了对宝安文明从陌生到亲切、从表层到深层的认知飞跃。而当这些青年学子结束旅程,返回各大高校时,宝安便会收获一批最具说服力的“青春代言人”。

不止是外地学子,还有不少在宝安长大的学生,在这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交流活动中,通过本土文化的体验,更了解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增强了对宝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山大学学生许瑞琳是土生土长的宝安人,但直到参加此次活动,他才真正全面了解家乡的发展全貌。“参观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时,我才明白‘孵化在宝安、转化在龙川’的协同创新模式。”他感慨道,这种区域协作模式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可复制范式,“我为自己是宝安人而自豪”。

相较于传统青年实践常见的“参观式体验”或“碎片化实习”,本次活动构建了“深度实践—精准建言—长效对话”三位一体的青年赋能城市发展新模式。

学生们带着专业视角在研学中开展一场场“头脑风暴”,将所思所想转化为具体方案,为推动青年力量融入现代化治理体系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微光善举”城市文明实践团的同学们经过深入调研后提出,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宝安需要进一步利用媒体宣传矩阵,打造有记忆点、有感染力的文明IP。

北大学生王亦涵建议,可借鉴厦门地铁“树洞”互动经验,开通“宝安文明信箱”,把市民们的声音发布在公交、地铁、商圈大屏,让个体声音汇聚成温暖的文明共鸣。

在桥见未来文旅交流实践团中,学生们在宝安与中山两地,探寻岭南人文根脉,触摸湾区创新脉动,感受城市文明多元化的魅力。

“可以探索高校联动机制,联合清华、北大设立‘文旅共创实验室’,让青年团队参与城市传播内容设计。”清华学生袁冰建议,深化线上IP化传播,开设“宝安文旅体验官”等话题,吸引青年创作打卡内容。

“百千万工程”公益助学实践中,学子们深入宝安对口帮扶的河源龙川调研区域协作成效。清华学子王雅萱等学生建议,建立“深龙义工联建”机制,组织宝安志愿者开展文旅服务、助老帮扶等活动;引入宝安优质资源,推动宝安中学与龙川一中共建分校。

“智造宝安”创新调研实践团的同学们在参观后深受触动。与机器人猜拳互动、围观机器人做家务、感受《黑客帝国》同款“子弹时间”后,许多学生萌生了毕业后在宝安创业的想法。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易宸昊建议:“宝安的供应链非常齐全,适合年轻人创业,希望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友好环境,完善投融资服务、政策支持和产业孵化机制,为中小企业与创业团队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土壤。”

这些高校学子不是站在外部提建议,而是以“准宝安人”的身份思考:这座城市需要什么,我们能贡献什么。宝安也以开放的姿态认真倾听这些年轻的声音,让每一条建议都被重视、有机会落地。

这份“双向奔赴”的诚意,正是湾区文明茁壮生长的深厚根基,也是宝安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为之奔赴的深层魅力。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学子们的“文明课堂”,还成了企业和政府的“人才集市”。在参观宝安龙头企业时,不少同学现场咨询校招信息,与企业HR积极互动,了解该行业的最新动向。

在座谈会上,学生们与宝安区文明办、人才工作局、科技创新局团区委等部门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宝安就业创业、人才补贴等政策。

通过深入的沟通,学生们真切了解到,宝安为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推出了一整套暖心政策,构建了覆盖求职、创业、生活全链条的青年友好型服务体系。

初来宝安乍到的大学生,可申请最长15天的“青年驿站”免费住宿,解决求职过渡期的住宿难题。

对于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今年上半年宝安推出了1.68万平方米创新创业免租“无忧空间”,提供最长1年的免租政策,让年轻人以“零成本”启动梦想。

此外,宝安也为年轻人准备了夜校充电、同频交友、特色美食等多样的生活体验,让下班后的生活丰富多彩。

把人才当宝贝的宝安,成了“人才磁场”。去年宝安引进各行业人才约2万人,日均引才55人;目前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40万,推动全区专利授权总量近50万件、连续6年全市第一。学子们感叹道:“作为创新产业高度聚集的区域,宝安的吸引力是跨学科的,无论是什么专业背景,都能在这里找到机会。”

“你只有踏上这座城市的土地,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的。”清华学子罗维洛这句由衷的感慨,道出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意义。青年们在“真看、真听、真感受”之中,让文明的种子得以悄然萌发,也为宝安的未来注入更多青春的活力。

以青春之名,扬文明之帆。当城市向青年敞开怀抱,青年便会以智慧与热情,为城市写下更精彩的篇章。这种双向奔赴、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推荐阅读:

“青”力全开!在宝安追光,解锁城市文明的N种打开方式|文明青动力①

在宝安“桥”见未来!当这场文明之旅与青春相遇|文明青动力②

走,到龙川去!以宝安文明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文明青动力③

在宝安“造”未来!Top级学霸解码未来智造新图景 | 文明青动力④

撰文:苏国锐

现场执行:王悦 罗维维

摄影:何俊 陈梓聪

摄像:刘玳杞

视频文案:罗维维

剪辑:王抒

统筹:崔洁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