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由宝安区文明办、共青团宝安区委员会、南方日报深圳分社联合主办的“文明青动力 领湾向未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交流活动启航,4大文明实践团主题活动燃动湾区。来自国内外20余座城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齐赴宝安,让青春与文明同行,在大美宝安尽情绽放青春活力与梦想。南方+将跟随实践团的脚步全程报道。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广东实施的“百千万工程”,抓住县域这个发力点,推进强县促镇带村,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探路。
8月6日至8日,“文明青动力领湾向未来”第三期新时代文明实践交流活动如约启程,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青年学子从深圳宝安出发,踏上“百千万工程”公益助学实践之旅,奔赴宝安对口帮扶的河源龙川。
他们在产业园区的机械运转中触摸发展的脉搏,在佗城古街的青砖黛瓦间聆听历史的回响,在公益课堂的欢声笑语中传递青春的温度。这场跨越山海的实践,不仅是一次对“百千万工程”的深度探访,更是一场宝安与龙川文明互鉴、协同共生的生动对话。



宝安文明青动力-龙川
8月7日早上,河源龙川产业园区(原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响起此起彼伏的机器运转声。作为深圳宝安对口帮扶的“产业协作样板”,这片总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上演着“总部在宝安、生产在龙川”的协同故事。
在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整齐排列的648项专利证书,吸引了青年学子们的注意。作为园区空气能产业龙头企业,纽恩泰吸引了20多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带动龙川产业园区发展成为容纳3万在岗工人的“五星级服务园区。”
“这些产业从深圳转移到龙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优势互补的‘再生长’。”清华大学学生王雅萱感慨道。
纽恩泰是龙川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缩影。在宝安力量的帮扶下,园区产业链不断“造血”,产业活水化为滋养龙川的甘泉。中建二局的厂房中,机械臂挥舞间,3D打印房屋一体成型,巍然不动;丹尼玩具的流水线上,工人们指尖翻飞,一个个塑胶玩偶承载着万人就业的希望。园区中免费公交穿梭于园区与县城之间,人才公寓与“双创”中心拔地而起。
中山大学学生许瑞琳对“富民工坊”印象深刻。龙川全县共设有“富民工坊”近70间,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工作收入能够满足家庭开支,同时还能照顾老人小孩。
在许瑞琳看来,这对龙川当地人不仅是一个工作的机会,更是一张缩短通勤、抬升商气、壮大集体、弥合亲情的“生活网”,让“百千万工程”的宏大愿景变成每个人的“家门口”实景。
午后的佗城,阳光穿过学宫的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座“秦汉岭南第一古镇”,正以“老遗产迸发新活力”的姿态,让青年学子们读懂文化传承的当代密码。
“考棚的‘天南文运’匾额、越王井的千年井水,把‘读书—功名—祭祖’串成了看得见的文化脉络。”中山大学学生吴可轩驻足良久,她眼中的佗城不是静态博物馆,而是“活态传承的课堂”。
广西艺术学院学生胡玥儿被179个姓氏、48座宗祠的“奇观”打动。每一方匾额、每一扇雕花木门、每一处香火缭绕的神龛,都在向她诉说着家族的根脉。站在宗祠前,胡玥儿看着梁柱上斑驳的岁月痕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传承”二字的重量。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生林嘉敏的镜头,捕捉到了更多“古今碰撞”的瞬间:宗祠的石雕纹样、客家米酒的醇厚香气、阿婆叫卖的艾粄……
“佗城不该‘养在深闺’。”林嘉敏翻出相册里的开封武侠城资料:“可以借鉴那里的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化身古代岭南人,在互动中了解古城历史。”
在越王井旁,站着几位老人,向游客讲解古城的故事。“这井两千多年了,以前供全城喝水,现在成了打卡点,游客来拍照,我们就讲讲赵佗的故事。”老人的话让清华大学学生王雅萱心生感慨,“文化的生命力,就藏在这种日常化传承里,是当地人自然地与历史相处,再把这份亲切传递给外来者”。
8月8日的龙川乡村研究院,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画下格子,10多个孩子围坐在高校学子身边,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这场由实践团发起的“公益课堂”,没有课本,却装满了城乡交融的温度。
音乐课上,孩子们学唱歌曲《如愿》,用稚嫩的声音唱着“我愿活成你的愿”。
地理课上,实践团成员积极介绍深圳的人文风情,“大家看,这是深圳欢乐港湾的摩天轮,有128米高……”
医学课上,安全用药等小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进入到孩子们的脑海里......
课堂之外,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的协助下,小心翼翼地用糖画“画龙”。成员们握着孩子们的手,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便大功告成。
“公益不是单向输出,我们从孩子眼中看到了龙川的未来。”当许瑞琳听到一个男孩说,“长大了要造厉害的机器,让龙川发展得更好”时,他突然明白了“帮扶的终极意义,是点燃孩子们对家乡的期待”。
离别返回宝安的大巴上,清华大学学生罗维洛翻看笔记本,最后一页记着考棚墙上的题字“崇文重教,实业兴邦”。“从宝安的创新基因到龙川的千年文脉,从产业协作到文化互鉴,这场实践让我们懂得,文明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共生。”罗维洛说道。
夕阳为龙川镀上金边,学子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他们留下的,是对产业协作的深刻理解,是对文化传承的创新想法,是孩子们心中“看世界、建家乡”的种子。这场“文明青动力”实践,让学子们亲身感受到“百千万工程”的美好未来,正在龙川的车间里、古街上、田野间悄然生长。
相关阅读>>>
“青”力全开!在宝安追光,解锁城市文明的N种打开方式|文明青动力①
撰文:苏国锐
现场执行:王悦 罗维维
摄影:何俊
摄像:刘玳杞
剪辑:王抒
统筹:崔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