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七年,每个节日都在科技馆过|我的国庆日记

作者 吴雅楠;潘洁;吴颖岚;谭唯 2025-10-08 11:54

“你们知道‘千里眼’的故事吗?”

站在台上,我把望远镜放到眼前,故意弯腰俯身、张大嘴巴,连说话都放慢语速、拉长尾音。透过镜片,我看到最后一排的几个小朋友挤在人群里,朝我开心地蹦跳、挥手。

作为广东科学中心的一名科普辅导员,我的国庆假期从这样一堂热闹的科普课堂开始。恰逢国庆中秋“双节”,加上前不久东环城际开通,城铁直达广东科学中心,今年的游客比往年多了不少。

其实,为了这几天的假期,我和同事们一个月前就开始忙活了。准备科学游戏、为科普小课堂备课、打磨科学表演……为保证“节目效果”,我们反复斟酌细节,练习肢体动作、互动语言和表情,就想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里爱上科学。

假期一到,同一天内,我以不同的角色穿梭在科技馆的各个角落。

上午的手工课堂上,我是科学老师。一边演示镜片的安装,一边讲述望远镜背后的科学原理,我指导小朋友们手工制作望远镜。下课后,孩子们举起自己的作品,对准远处的国旗,兴奋大喊:“我看清五角星啦!太神奇啦!”我想,科学的种子,说不定就这样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吴培涛在引导小朋友和机器人互动。

吴培涛在引导小朋友和机器人互动。

紧接着,我又登上科学表演台,成了演员。今天,我有一个特别的搭档——人形机器人。它能灵活地挥动机械臂,配合我表演。现场,台下一个小男孩踮着脚举手:“哥哥,机器人也能像我们一样听懂人话吗?”我邀请他向机器人提问。当机器人准确地回答:“今天是国庆节,祝大家国庆快乐!”,台下响起了掌声。节日里,科技的温度拉近了科学与游客的距离。

下午走进展馆,我戴上扩音器,化身讲解员。为了让讲解不枯燥,我常给自己“加戏”。比如,把自己设定为“探秘长”,游客是“探秘学者”,邀请大家进入角色扮演。讲到有趣的知识点时,即兴编一段简单的儿歌,或做个可爱的动作。

今天在海洋主题展区,我指着不同海域的生物标本,讲述深海生物知识。大家凑在展柜前瞪大眼睛,发出感慨:“涨知识了!”原本我感到有点累,嗓子有点哑,但看到大家眼里闪着的光,马上调动起情绪,提高音量,越讲越起劲。

吴培涛在教小朋友做手工。

吴培涛在教小朋友做手工。

工作七年来,每个节日我基本都在展馆里度过。虽然不能和家人朋友一同出游,但我却在科技馆的方寸之间,和游客经历了最丰富的旅程。他们好奇的眼睛、真诚的掌声,都让我觉得这份“不放假”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我也越来越明白,科普辅导员不只是科学知识的传声筒,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科学与大众,唤起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未来,我还将继续扮演好这些角色,带领大家用最有趣的方式看最奇妙的科学。

记者手记

用“孩子气”种下科学的种子

初见吴培涛时,很难不被他的“孩子气”打动:身材微胖,顶着一张圆脸,说话自带娃娃音。在台上,他蹦蹦跳跳,做出夸张、滑稽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一出场总能引起小朋友们的欢呼,有时连家长也会被逗笑。

其实,这份“孩子气”,正是他和同事们做科普的“秘诀”。吴培涛说,科普从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像这样用孩子的语言、亲近的姿态,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每个节假日,他们都坚守岗位,精心准备趣味的科学表演、科学游戏、科普讲解,只为带给游客独特的度假体验,种下一颗颗科学的种子。

他们就像以前电视里少儿频道的主持人——“红果果”和“绿泡泡”,用天真烂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用真诚和热情感染大人,把知识变成快乐,拉近大众与科学的距离。

这份“孩子气”,不是幼稚,而是对科普最纯粹的热爱。

日复一日的细节里,藏着读懂老人的“密码”|我的国庆日记

柚香飘万里,甜蜜果成“致富果”|我的国庆日记

“军营的月亮,和家里一样圆” | 我的国庆日记

用“火眼金睛”守好国门 | 我的国庆日记

在热闹的地方,“职业病”又犯了|我的国庆日记

跨越山海,一位援非医生的生命救赎|我的国庆日记

3万步的守护|我的国庆日记

编者按:国庆中秋假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外出游玩的轻松时刻。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向祖国深情告白。正值“双节”,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我的国庆日记”系列报道,讲述“守护者们”是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过节”的。

文字:南方+记者 吴雅楠

海报:潘洁 吴颖岚 谭唯

统筹:龚春辉 杜玮淦 祁雷

通讯员 李早花

编辑 邓素凡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