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刚过,像往常一样,我来到负责的园区,开启一天的工作。
和值夜班的同事进行交接、记下需要特别关注的老人、逐一到每个楼层检查老人身体、为有伤口的老人换药……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转眼,已是我在广州市老人院度过的第三个国庆节了。相较于刚来时的手忙脚乱,如今更多了一丝从容。
苏烨记录老人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受访者 供图
苏烨记录老人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受访者 供图
没来养老院前,对养老工作的印象,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标准化流程。等真正走上岗位,我才发现,每个老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小习惯和“小倔强”。而读懂他们的“密码”,就藏在日复一日的细节里。
李奶奶每天早上5点醒,喜欢喝温水。值班时,我会提前在她惯用的搪瓷杯里晾好温水,杯柄朝向她伸手就能碰到的方向。许阿姨凌晨4点需要如厕,但患有关节炎,晨起时身体容易僵硬。我会提前10分钟调亮许阿姨房间卫生间的夜灯,铺好防滑垫,擦净如厕扶手,再搀扶她去卫生间。
苏烨照顾老人用餐。 受访者 供图
苏烨照顾老人用餐。 受访者 供图
不少老人怕麻烦,总会说“不用管我”。“爷爷奶奶,不麻烦的,能帮您做事我也开心。”我会回答道。和老人沟通,尊重和共情很重要,要把老人当成平等的个体,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让他们知道关心不是负担。这些书本外的互动,让我明白,做好养老服务,不只是完成任务清单,更是和老人建立情感连接。
院里有些老人,身体不是很好,照顾需要加倍用心。有天下午,我正准备查房,突然接到紧急通知,有位老人全身冒冷汗。我第一时间放下手头工作,赶往老人的房间。
到达现场后,我迅速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基础评估,用随身携带的血氧仪监测,并快速测量其血压和脉搏。在初步掌握老人基础生命体征后,我判断情况紧急,必须尽快获取更专业的医疗支持。于是,立刻安排人员协助转移老人,将其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救治。
由于送诊及时,老人脱离了危险。这件事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老年群体的紧急情况往往复杂多变,作为养老护理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素养。
苏烨陪伴老人散步。 受访者 供图
苏烨陪伴老人散步。 受访者 供图
入职两年多的时光里,无数个瞬间让我笃定“选对了,要留下来”。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当时在值夜班,工作压力加上低温,我的情绪很低落。这时,徐奶奶递来一杯亲手泡的罗汉果菊花茶,轻声说:“天气冷,你也辛苦了。”
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老人不只是服务对象,更像陪伴在身边的家人,给我安慰和力量。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成为我坚守岗位的动力。
苏烨为老人整理衣服。 受访者 供图
苏烨为老人整理衣服。 受访者 供图
每个人都会衰老,用心对待当下的老人,是传递一种态度——衰老不可怕,老人也需要温柔以待。这份工作也让我懂得,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意义,用温暖陪伴老人,就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寻找一份安心。
月是故乡明。又是一轮圆月升起,虽然不能陪伴在亲人左右,但守护在这些老人身边,何尝不是另一种团圆!
【记者手记】
养老事业呼唤更多“年轻血液”
巡查房间、给老人换药、照顾老人进餐、陪老人散步……苏烨的工作,与“老”这个字绕不开。这个2001年出生的小伙子,在养老服务的路上已经走了两年多。在一件件看似普通,甚至琐碎的小事中,苏烨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被信任、被需要、被认可。
守护老人的晚年时光,需要用心。养老院里,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习惯各异,需要苏烨记住每个人的“小倔强”,还要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短时间做下来不难,难的是长时间坚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苏烨找到了和老人相处的诀窍:把关心落到每一个让老人舒适的小举动里。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事业呼唤更多像苏烨一样的“年轻血液”。他们用专业、真心托起银发幸福。同样,整个社会也要共同守护,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毕竟,每个人终会老去,今日播种下对老人的耐心,明天才能收获给自己的安心。
编者按:国庆中秋假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外出游玩的轻松时刻。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向祖国深情告白。正值“双节”,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我的国庆日记”系列报道,讲述“守护者们”是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过”节的。
文字:南方+记者 汪祥波 通讯员 张萌 曹瑞
海报:潘洁 吴颖岚 谭唯
统筹:龚春辉 杜玮淦 祁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