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法治刻度,藏在街巷市井的民生细节里。当紫茵庭小区的居民拧开水龙头,看见清澈的自来水取代泛黄的锈水;当神湾镇的企业主在“拿地即开工”中刷新审批速度;当前山河流域的“界河”从“各管一段”变为“同饮一江水”——这些场景背后,是中山以十年立法路书写的法治答卷。
2015年,中山成为全省首批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地级市,十年间诞生14部地方性法规,从破题“水患之痛”到赋能“工改攻坚”,从厘清“停车乱局”到首创“流域共治”,每一部法规都在矛盾焦点上精准“砍一刀”,将城市治理痛点淬炼为制度创新亮点。本期《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回溯十年立法足迹,看中山如何以法治之力撬动善治新局。
深读丨中山10年立法路:“小切口”里的治理大文章
“没有最忙,只有更忙!”冯镜华的日程表写满调研足迹。十年间,这位立法“老将”亲历14部法规诞生,每一部都直指城市治理痛点:水环境治理、低效工业园改造、停车难、营商环境优化……立法如同精准手术刀,在多元诉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2022年,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工改”)全面铺开。中山市人大高票通过《关于开展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决定》,以立法扫清土地权属复杂、审批冗长等障碍。神湾镇企业“拿地即开工”,4小时内连获四证;南朗街道企业破解20年用地难题,增资扩产项目火速封顶。截至目前,“工改”激活超4.8万亩低效用地,带动工业投资翻番,村集体物业增值超10倍,法治引擎正释放澎湃动能。
点击阅读>>《深读丨中山10年立法路:“小切口”里的治理大文章》
深读丨界河上的突围:前山河中珠协同治理记
中山坦洲镇安阜涌,粼粼波光映照黄花风铃木。半年前,这里还是中珠交界的“矛盾河”:水质时好时坏,执法标准不一,规划各自为战。2025年1月,《中山市前山河流域协同保护规定》与珠海同步实施,打破三十年治理困局。
立法背后是“七个协同”的创新突破:立项、形式、起草、审议、内容、宣传、实施全链条联动。中山珠海首创“双组长制”专班,仅起草阶段节省3个月;建立联席会议、联合巡河、交叉执法等15项机制,实现防洪调度信息共享、污染协同防治。如今,两市干部携“任务清单”现场办公,共管数条河涌,“界河”真正成为“同心河”。
点击阅读>>《深读丨“界河”上的突围:前山河中珠协同治理记》
立法亲历者说丨立法十年再出发,法治如何向新?
十年立法路,一脉香山情。中山市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以“小切口”立法破解民生“大课题”,在岐江碧水间镌刻法治年轮。从守护岐水的水清岸绿,到规范市容环境的匠心标准;从为“停车难”寻找管理突破口,到为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注入制度动能。十年间,中山14部法规落地生根,为治理创新铺设制度轨道,更为城市发展注入动能。
值此十年回眸之际,南方日报特邀参与和见证中山的地方立法的部门、镇街、协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溯“立良法、促善治”的中山足迹。
点击阅读>>
《来论|彭振羽:善用“小切口” “小快灵”立法回应群众关切》
策划:张培发
统筹:雷海泉 罗丽娟
撰文:林雨萱 曾艳春 雷海泉 何伟楠 伍杰
摄影:叶志文 林雨萱
通讯员 钟仁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