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10场平行论坛在深圳举行,顶流大咖、智囊专家云集,展开深度研讨,让我们跟着各论坛嘉宾发言中的“高频词”,速览各论坛精彩内容。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十场分论坛在深圳同期举行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激发学术创新活力
今年首次设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多位专家围绕“赓续文化根脉 坚持守正创新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李毅:“两个结合”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要求
“自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大命题提出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已经且正在发生诸多深刻变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灵魂,“两个结合”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科学方法,要植根中国土壤,扎根中国实践,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广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文化强省建设的突出位置,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谈静表示,新征程上,广东将从深化研究阐释、提升思想感染力,紧扣广东实践、增强理论阐释力,坚持“两个结合”、激活文化创造力,推动交流互鉴、拓展文明辐射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广东更大贡献。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AI技术赋能
聚焦“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话题,多位嘉宾围绕AIGC赋能艺术创作、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发表了精彩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AIGC将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表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当使用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各环节,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的作用。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数字化保护技术成为守护敦煌石窟的关键手段,其旨在实现文化遗产永久性保存与可持续利用,为文物研究、管理、弘扬开拓新路径。
“技术不应消弭文化的独特性,而应成为让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表示,从翻译工具到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论坛:深度融合 系统变革
与会嘉宾认为,媒体系统性变革并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只有在平台建设、内容传播、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动真碰硬”、全面革新,才能不断跑出变革“加速度”。



胡正荣:高校与主流媒体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媒体变革,关键是人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胡正荣建议,高校与主流媒体直接对接,将校内理论学习与媒体实践训练相结合,成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李鹏认为,系统性变革不是简单的多一些平台账号,而是媒介资源的彻底整合、全面焕新。



徐潘依如:讲好中国故事靠的不是抬高音量,而是贴近心跳
“报道要有温度,传播才能有回响。”中国日报社记者、起底工作室主持人徐潘依如提出,今天,媒体的疆域已经被彻底改写,“人人皆媒”意味着“谁拥有话筒”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穿越算法,抵达人心”。
繁荣文艺创作论坛:新大众文艺
论坛上,嘉宾们围绕“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主题展开探讨。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表示,“新大众文艺”应时而生,对一种强力生长但还未经雕琢的写作方式抱以足够的宽容,打破了写作圈层,人人皆可是作者。



谢有顺:“新大众文艺”打破写作圈层,人人皆可是作者
“新大众文艺是由技术驱动,全民广泛参与、创作、传播和共享的文艺现象。”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戎认为,由于新大众文艺具有跨媒介的优势,而自媒体内容具有多模态属性,因此容易形成具有参与性和沉浸感的文学作品。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知名演员靳东则提出,技术终究会迭代,唯有人文精神永远在场。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老城保护与复兴
论坛以“老城保护与复兴”为主题,嘉宾们围绕文化传承与保护、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老城保护规划等议题展开探讨。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表示,许多古城古迹的开发难逃“千城一面”的弊病,各地要聚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来挖掘、研究和整理地方文化,置于大中华文化观的思想背景与指引之下,避免文旅开发的碎片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凌明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应从“为保护而保护”走向“为历史而保护”,“最小干预原则”是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真实传承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探索老城保护的“中国智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在深圳举行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论坛:AI+出版
论坛上,“AI+出版”成为热议的关键词,在浪潮下,如何利用AI赋能,革新传统出版业,重塑融合出版新业态,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超表示,AI可助力教育出版机构实现“知识资产化、服务智能化、生态平台化”。
“我们需要借‘智’之力,乘‘数’而上,将智能技术融入出版产业全流程,把出版行业从小众领域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转变成人人可参与的大产业。”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贺砾辉说。
电影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电影经济
论坛上,与会代表围绕电影经济和新主流影片创作进行深入探讨。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认为,电影依旧是投资的蓝海,对于经济的影响力依旧强劲待发,正成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陈凯歌:电影人要珍视和观众说话的机会
“电影人要珍视跟观众对话的机会。”著名导演陈凯歌表示,电影行业总体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创新,有了创新才可能出现新潮流和新的电影形式。著名编剧陈宇则认为,新主流电影创作应以主流价值观为根,精准趋势为干,以类型策略为冠,产出更多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陈凯歌、《哪吒2》幕后团队“走心”分享,共话电影业高质量发展
数智赋能文化贸易论坛:数智技术
论坛围绕政策支持、产业实践、文化与品牌协同出海等多个维度展开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认为,数智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全链条模式变化,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为文化贸易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旭东认为,要利用数智时代机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在IP全球化进程中,泡泡玛特国际集团副总裁陈晓芸指出,泡泡玛特的全球化进程体现了中国企业出海时应该秉持的态度。“我们不需要仰视世界,我们也不想去俯视世界,我们只需要平视世界。”
建设城市文明 增进人民福祉论坛:让城市更有“温度”
多地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和有关智库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推动城市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建言献策。



滕建勇:让“市民发言人”为城市文明代言
“群众性文化活动也要高大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滕建勇介绍,该市创新推出“城市文明开放麦”活动,第一线最基层的市民群众欣然“上场”,讲述共建共享的生动故事,实现热在基层,热在群众。



陈晓建:提升城市精神气度,让千年文脉与时代精神激荡共鸣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陈晓建表示,广东始终坚持改进创新、突出作用于人,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进阶。其中,瞄准民生实事、汇集民众需求,在全省开展“一城一年一专项”城市文明建设行动,每个城市每年集中解决一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人文湾区 数智湾区论坛:湾区文化的现代表达
论坛上,多位来自内地与港澳台的嘉宾以及各方代表,分享对传统文化传承、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等话题的看法。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在论坛上表示,大湾区真正的战略价值,在于它同时具备三重文明属性,即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前沿阵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性转化的试验平台、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价值的对话窗口。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表示,作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高地的大湾区,近期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案例——人形机器人。当深圳众擎机器人与甲亢哥共舞,就是一次有力的国际传播与文化输出。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赵媛媛 杨逸 徐子茗 张思毅 刘艳辉 龚春辉 陈伊纯 钟哲 汪棹桴 刘汉能 周人果 郜小平 周妤洁 徐烜和 陈静文 徐怀 曾南希
视频:万稳龙 龙达洋 金镝 周鑫宇 叶永康
图片:朱洪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