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以“老城保护与复兴”为主题,采用“主旨演讲+案例路演”的形式,围绕文化传承与保护、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老城保护规划等议题展开探讨。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文化室原主任朱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凌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休教授李孝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等嘉宾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各自领域的见解与经验。在案例分享环节,四川南充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玉杰深入分享了阆中古城保护实践的具体做法。
随后的圆桌讨论由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主持,阿来、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等嘉宾,围绕老城文化遗产资源系统保护展开深入交流。
文脉传承需有“大文化观”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多年来,阿来出于对唐宋诗词的兴趣,广泛考察杜甫、陆游等古代诗人行吟的地方。在他看来,他们留下的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他们所处历史时代真切的记录,“对当下,无论是文化遗产发掘、非遗传承,还是文旅融合,都是相当宝贵的资源”。
中国的楼阁驰名天下、令人神往,往往并不是因为建筑本身、而是古人留下的诗文,比如崔颢的《黄鹤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然而,阿来发现,在当前的文旅开发中,某些重建的古建筑虽然还原了形制,却忽略了与之相关的诗文记载,导致其文化价值大打折扣:“没有这些文字,这座楼并不比这个城里刚造的新楼更有价值,因为没有开掘其中的文化,就没有气息——彼时代生活的气息、时代的气息。”
阿来认为,文旅项目的招投标规则过于注重硬件资质,却忽略了人文研究成果的转化,已成为当前文旅开发的体制性障碍,导致许多古城古迹的开发难逃“千城一面”的弊病。“我确实不愿意看到,当下文旅开发热潮中,我们有如此丰厚的遗产积累,但呈现出来,却是我们对文化的无知或浅尝辄止,这是精神的贫血。”
为此,阿来建议,各地相关政府与学术机构需要聚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来挖掘、研究和整理地方文化,同时需要打破常规、制度创新、解放思想。他进一步指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呈现必须置于大中华文化观的思想背景与指引之下,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为旨归:“一切文化遗产、一切古城古物都与那个时代相关。脱离了‘大文化观’的笼罩,脱离了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体察,保护就体现不出更大的价值,文旅开发就难免碎片化。”
文化遗产保护既要有“大格局”,也要下“小工夫”。凌明介绍,文化遗产保护应从“为保护而保护”走向“为历史而保护”,让证实历史的真实实物佐证材料得以更好保存、延续、传承,“而‘最小干预原则’是对这些证实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真实传承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今年3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最小干预原则”写进法律条款。“这一原则不但能够避免因过度修复对文物建筑造成破坏,还能最大化地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不仅能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同时也为后人的研究保留极大的学术拓展空间。”他补充道。
老城保护需要留住“烟火气”
悠悠长史,煌煌巨隍,几乎每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老城。老城是城市文化的根脉,老城是城市历史的层积。“老城保护”观点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工作的新思维,也成为论坛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之一。
自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已认定14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完整保存老城风貌的城市仍属凤毛麟角。李孝聪认为,这是由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路过多着眼于保存有比较多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文物,而忽视了保护老城的民居。
“老城内的民居是城市的细胞,民居不存,老城的风貌也随之消失。”此外,城垣、街道、河道与桥梁都是老城保护的核心要素,它们对维系城市肌理至关重要,只有妥善保护好这些老城的特征,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现代化改造。对此,李孝聪建议,学习汲取其他国家在城市发展更新建设中保护老城的经验和教训,华沙、阿姆斯特丹等国际案例都具有参考价值。“老城的发展更新和保护需要站在保护下更新的视野,以新的开拓来赢得城市更新发展的新机遇。”他说。
这一观点也得到张广汉的认同。他指出,老城保护不仅应当保护好老城里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还应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保护老城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包括与老城选址建设密切相关的山水形胜。在他看来,保护好老城,从城市世世代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阆州城南天下稀”,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四川南充阆中古城,就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张玉杰进行案例分享。“留住城,更要留住人;留住人,更要拴住心。”他认为,古城保护不仅要留住青砖黛瓦的建筑形态,更要保护人赋予古城的生命力和烟火气。
为此,阆中创新实施“微改造、精提升”,既完善现代化设施,又保留4万多名原居民的生活场景。通过“不迁学校、不迁居民、不迁市场”原则,古城内保留着5所学校、300多家传统作坊,上万居民吃上了“旅游饭”,也让当地人从“守护者”变为“受益者”,实现了“因古城而起、因古城而兴”的良性循环。
除了精准施策,文化遗产保护也离不开“法治利器”的保驾护航。去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高票通过了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新法强化了“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原则,也突出了“让文物活起来”理念,支持文物科技研究和文创开发。
“这是文物法治史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文化保护迈入依法治理新阶段。”朱兵期待,文物保护法的全面修订,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