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华李第二大产区,茶山低调太久了|信宜有“李”①

南方+  2024-05-21 07:00

卷首语:信宜市引种三华李已有半个世纪,种植面积达到32.8万亩,总产量3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53.2亿元,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中国李乡”。近年来,信宜打造“信”字号“银妃李”品牌,把“一颗李子”发展成为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黄金果”。

时值三华李上市季,南方+信宜频道推出《信宜有“李”》信宜李产业深调研系列报道,走进多个三华李主产区,从镇的视角探访信宜三华李产业发展壮大的路径。


春夏交替时节,信宜三华李悄然上市。

位于信宜市西北部的茶山镇,有春暖迟、秋冷早、霜冻长的气候特点,是李子生长的“黄金地带”。正因此,该镇三华李爽脆、酸甜可口,在市场上可谓供不应求。

然而,茶山镇也是一个未通高速公路的山区小镇。在交通等因素制约中,茶山“土特产”三华李如何顽强突围?

“每颗都是金果果”

走进茶山镇周埇村李子林,青、绿、红、紫等不同熟度的李子挂满枝头,几名村民正穿梭于林间,手指轻轻一拧,不用几个回合,篮子里便垒起绿中透红、透紫的三华李。

茶山镇种植李子已有数十年,经过不断改良种植技术和提升品质,在市场打开了知名度。去年,茶山三华李种植面积6.2万亩,年产量约6.7万吨,总产值约6.3亿元,跃升为信宜三华李第二大产区。

2012年返乡的杨盖林,是茶山镇第一批踏着互联网商机返乡创业年轻人。返乡至今他一直种植三华李,还牵头成立信宜市四联三华李种植专业合作社(下称“四联合作社”)。

“返乡后,村干部、镇政府轮番推荐我外出学习,学习种植技巧、回来带动农户发展。”杨盖林说,过去果子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就出现在家家户户各管各的。但要想价格卖得高,卖得好,必须要制定标准和技术推广,指导农户专业化管理和科学管护。

在各方助力下,杨盖林很快就掌握了种植技术,还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与运营理念,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核心社员与周边农户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目前,四联合作社已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有115名社员,带动周边1000多户松散型合作农户。在茶山镇数家合作社带动下,茶山镇果农也逐渐提升技术水平,改善了果树产量下降、抗病性减弱等问题,建立大中小果分级标准,增加果农效益。

每年仅统果的销售价都能去到12元-15元一斤,更别说大果和特大果了,每颗都是金果果。茶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邓刘生说,今年,果农继续提高种植技术,多种大果,卖出好价钱。

“根本不够卖”

位于茶山镇主干道旁的深丰源电商服务站,拥有500多平方米的分拣区、打包区和出货间,以及多间设备齐全的直播室。

上午十点,主播黄波华就开启了直播。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了不少顾客进入直播间。“我是早点来开播,不然等到旺季,其他网红主播都来带货,就分不到一杯羹了。”黄波华戏谑地说:“别看茶山很山,三华李有名得很,旺季时候百万粉丝的网红主播都会来助阵,根本不够卖。”

深丰源负责人黄勇表示,近年来,茶山三华李网络销售模式逐渐成熟,不同果型价格也大相径庭:特大果一箱售价在100至120元,大果在80至100元,中果在60至80元之间。“我们的包装有1斤/3斤尝鲜装,也有5斤10斤礼盒装。多样化、品质化服务的更能获得消费者青睐。”黄勇说。

除了直播销售,传统销售才是茶山三华李的“基本盘”。在收购点和各个村口,村民们陆陆续续地拉着一车车的三华李来到这里,询价、上称、打包,这一系列动作在村民和收购商之间一气呵成。

丰垌口村种植户张叔把自家李子拉到收购点过完称。“今天摘了100斤卖了将近1000元,趁价钱好,过两天又摘一批来。”张叔高兴地说。

“特大果走网络礼盒装、统果走水果批发市场、小果送去加工,怎么都卖得出。”从事20多年三华李运输销售的三华李流通协会党支部书记吴冠成指挥着工人细细分拣:“哪怕是小果,都有保底价收购,果农都有钱赚。

今年,茶山镇还推行“信宜李定制”渠道和举办茶山三华李果王(十大单株)评选活动,提高果农生产积极性。

在丰垌村、茶山村、白木村等村口,定制采摘“示范果园”随处可见,一棵茶山三华李果树定价789元,还能获得茶山餐馆、茶饮店等消费优惠券,吸引了过百消费者参与认购。

“很缺年轻人”

“茶山三华李树老,人也老。”杨盖林打趣地说,茶山三华李产业面对最直接的难题:从业者老龄化严重,不仅是农业,行政、会计、品牌运营等大量岗位,“很缺年轻人”。

在杨盖林看来,回乡就业并不差于在外务工。在三华李剪枝季节,仅剪枝一天都能有300元—400元的工钱。“只要肯努力,不怕没钱赚。”

杨盖林认为,缺乏年轻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茶山三华李太低调了。多年来,茶山三华李产业一直存在不通高速、品牌不响等“先天不足”之处,以至于外界看不到茶山的成长潜力。

如何打响品牌,增强人才吸附力,不仅是对三华李产业之问,也是茶山镇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迈过的坎。

信宜市茶山镇人大主席杨程曾带着制约产业发展问题走进柏桥讲堂,在学习与交流中找到了更为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借鉴到解决果树老龄化难题的办法,并且找到农业技术人才解决了三华李树病菌问题。”杨程说。

近年来,信宜市系统推动产业、人口、土地要素的三聚集三转移,也为茶山镇打开了思路。

茶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邱平说,茶山镇将着手完善镇内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才回归提供更好生活环境。在茶山三华李产业发展方面,也积极听取青年意见、吸收青年参与,为青年感受乡村文化、参与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调研手记

向“新”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数十年来,茶山三华李一产基础坚实,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乡村振兴的传统支柱产业。

但茶山镇位于大山怀抱,人口密度低,真正地势平坦、适宜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空间狭小,且未通高速。这些都是影响茶山镇三华李以及农业现代化主要的客观因素。

“土特产”要持续发展,就要向资源要效益,向空间挖潜力,让产业兴旺起来,这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在动力。

依托乡村良好生态环境,茶山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餐饮、休闲等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不断丰富供给。新业态不断出现,既能催生人气、引来了客流,也能延长产业链,带动消费场景多点开花。

茶山,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将特色产业推进为富民产业。


信宜有“李”①系列报道

作为三华李第二大产区,茶山低调太久了|信宜有“李”①

对话信宜市茶山镇党委书记俞柏坚:吸引人才回归,提升产业竞争力

评论|三华李不愁卖,信宜茶山如何“摇”年轻人?

【策划】刘俊

【统筹】刘栋铭

【撰文】李阳诗 通讯员 朱映桦

编辑 苏斯铭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