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广州开“芯”局,半导体独角兽启动IPO|鹏友圈
最近,半导体江湖炸出一声惊雷——来自广州的超级独角兽,粤芯半导体正式启动IPO。这家曾连续三年入选胡润独角兽榜单的企业,估值达160亿元。
粤芯是广东首个实现量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平台,2017年在黄埔成立时就风光无量。
成立仅8年,从零到百亿估值,粤芯半导体的诞生,彻底改写了广州缺“芯”的历史,实现广东省自主培养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零的突破。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粤芯的突围故事。
再进一球
粤芯创始人叫陈卫,是个球迷,从小便在足球运动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1978年,陈卫考入中山大学半导体物理系。最令他兴奋的不仅有“物理学和量子力学”,还有在足球场上进球的那一刻。
奔跑、追赶、进球,铸就荣耀时刻,绿茵场上的追风少年,有朝一日也将为大湾区的产业进阶拼搏。
中大毕业后,陈卫进入汕头大学物理系任教,随后到英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此后的30年里,陈卫长期在新加坡、上海工作,担任半导体企业高管。
早些年芯片圈有个梗:长三角是“修罗场”,珠三角“局外人”。广东芯片需求占全国60%,占全球30%以上,但造芯片却是个“战五渣”,一条规模化晶圆生产线都没有。
2017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正深陷“中兴事件”引发的供应链安全焦虑。没有本地芯片厂,是广东高端制造的一大“芯”病。
陈卫和潮汕老乡一合计,要不回国自己试试,粤芯就成立了。很快,粤芯就展现出“进球”的速度与激情。
2018年3月打桩、10月主厂房封顶,2019年9月一期生产线正式投产,2022年二期接力登场,2024年三期投产,一二三期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总产能近9万片/月。
从打桩到量产,粤芯半导体用18个月,干成了别人三五年才能完成的事。
另辟蹊径解“芯”病
尽管已是“跑步入局”,但中芯国际、台积电等一众业内大佬早已圈地跑马,粤芯怎么抢占一席之地?
答案是粤芯开创了一种“虚拟IDM”模式。
芯片生产流程大致包括设计、制造、封装环节。
不同于传统芯片制造代工厂被动接单,粤芯半导体通过“虚拟IDM”模式,深度融合设计、制造、封装环节:通过与终端厂商联合定义工艺,协同芯片设计公司提前18个月介入产品开发,最终交付可直接装机使用的完整解决方案。
就像做衣服,设计师出图,制衣厂等订单等图,根据图纸生产出货。这种方式制衣厂只能被动接单,T恤厂家只能做T恤,接不了真丝旗袍的单。款式一创新,有可能因为工人对设计的理解偏差,做出来货不对板的衣服,劝退客户。
而粤芯直接开了个懂设计又懂生产的“集合店”。店里有设计师、有现成的面料、门店后面就坐着三十年经验的老师傅。
客户带着设计图纸来,粤芯可以为此定制一套生产标准(芯片制造工艺流程),按标准调整缝纫机参数,快速打板出样衣(流片),装上纽扣拉链花边交付(封装)。只要客户有idea,粤芯还能和客户一起开发潮流新款。
粤芯这种高效弹性的生产模式,在迭代快速的消费电子领域尝到了甜头。现在,粤芯三期项目逐步向工业级、车规级芯片延伸,成为最大增长极。
截至2025年一季度,在手订单已覆盖至2026年下半年,其中工业与汽车电子订单占比达68%。
湾区“复仇者联盟”
搞钱,广东人是认真高效的。
粤财、广州产投、越秀产业基金、广汽、上汽、北汽等投资方疯狂给粤芯打钱,多轮融资背后站着半个广东国资天团。
天眼查数据显示,粤芯创立至今已经完成四轮融资,包括数十亿元的A轮融资和45亿元的B轮融资。
粤芯半导体凭借着一己之力,盘活了广州半导体产业链。累计近15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在黄埔,占全市九成。
2024年,广州集成电路产业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8%,模拟芯片、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23.7%、68.9%。
有了粤芯带头冲锋,深圳、珠海、东莞火力全开。2024年,广东芯片产量超800亿块,占全国18%,稳居全国第二位,打造我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实锤了!
这简直是湾区半导体“复仇者联盟”!
站在IPO门槛上的粤芯,即将敲开的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大门,而是打开中国芯在全球半导体版图的芯局面。
【相关阅读】
策划:龚晶 陈思勤
统筹:陈思勤 李鹏程
文字/脚本:南方+记者 李鹏程 陈思勤
配音:南方+记者 李鹏程
剪辑:张晓晨
设计:招凤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