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潮州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为679.7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
如何解读这个数字?横向看跑赢全省平均增速(4.2%);纵向看,与一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3.5%)增加1.6个百分点,时隔两年重回全省第四,总体呈现稳步向好态势。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经过前几年的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公共治理的调整期,潮州经济逐渐收获红利。
林文强 摄
林文强 摄
往细看,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在稳定增长的轨道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但需注意的是,传统产业转型动力有限,投资、出口等指标依然承压。如何找准机遇,补齐短板,推动经济从“半年稳”向“全年好”发展,这是潮州仍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动能焕新
传统与新产双轨提速
今年上半年,潮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潮州市委党校教师林焕坚指出,规上八大行业增加值在过去三年逐步实现止跌回稳,今年上半年恢复了对经济的正向拉动效应。
从支柱行业看,电子、不锈钢、印刷、陶瓷、食品五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分别为11.6%、5.7%、4.4%、3.1%和3.1%。先进制造业下降0.9%,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3.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3%,产业焕新动能持续壮大。
华瀛LNG接收站。张梓桓 摄
华瀛LNG接收站。张梓桓 摄
陈鸿宇认为,除了工业基本盘的企稳回升以外,更应该关注第三产业的表现。今年上半年,潮州第三产业增加值302.20亿元,同比增长5.3%,成为三次产业中拉动潮州经济最大的引擎。这说明潮州的三次产业走向协调,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正在提升。
值得留意的是,潮州工业经济的掣肘仍在——陶瓷、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支撑不够稳固,新旧动能接续不畅;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
“不能光靠几个高科技企业,而是要深入扎实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陈鸿宇表示,传统产业不应被视作包袱,相反应当倾注更多力量,推动其提质增效。“一头要抓大项目,建大平台;另一头要从传统产业中培育出新质生产力。”
在新兴产业的培育方面,林焕坚表示,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本地培育”结合的方式,借助深圳对口帮扶的契机,引进和孵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细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投资发力
基建与技改双轮驱动
上半年,潮州固定资产投资结束长达2年的负增长,同比增长2.0%,其中基础设施和工业技改表现亮眼。林焕坚指出,受益于“两重”、“两新”以及对于地产行业的宏观政策刺激,固定资产投资止逆,显现增长势头。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6.4%,较去年同期增加66.8个百分点。其中重点领域投资持续发力,枫江深坑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工程(潮州段)、潮安新城片区综合开发基础配套设施项目等工程提速,带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增长89.8%和77.8%。此外,受设备更新政策激励,大唐潮州电厂5—6号机组等项目带动工业技改大幅增长70.3%。
林文强 摄
林文强 摄
增长之外还需看到不足:工业技改依赖政策驱动,工业投资增长依旧承压。林焕坚表示,今年来国内面临着一定的通缩压力,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间投资需求。随着经济各项指标企稳向好,叠加年初以来民营经济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民间投资的预期有望进一步改善。
招商突破
招引与落地齐头并进
对潮州来说,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后劲仍然集中在招商引资。可喜的是,今年上半年,潮州市完成签约项目259个,计划投资总额279.74亿元,增长20.55%。这个数字创下同期历史新高(2023年156.5亿元,2024年232.05亿元)。
数据背后,是潮州以“重大项目突破年”为抓手,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有效实践。依托第23届国际潮团年会举办的机遇,当地正着力推动企业回潮。例如,潮安区聘请企业家和贤达作为“招商大使”,设立10个招商工作联络处,今年已成功引入佳信酒店+住宅等项目。
建设中的深潮科创园。受访者供图
建设中的深潮科创园。受访者供图
创新园区平台建设模式,也让筑巢引凤更加高效。日前,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潮州指挥部与潮州共同谋划的深潮科创园正式开工。该项目的开发模式集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增值服务为一体,采取“投资人+EPC+O”模式,以“园中园”方式开发一期约160亩用地,发挥“政府+市场”优势打造示范性园区。
有招商,还要有落地见效。今年5月,潮州制定印发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筹建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构建起从项目引进、审批落地、建设实施到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近日,潮州市泽孚科技有限公司在凤泉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一次性获发“四证一批复”,标志着该企业年产80万件(套)智能陶瓷锅系列产品生产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审批时限由常规的150天大幅缩减至40天,实现“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开工”的效能突破。
相关阅读:
南方+记者 黄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