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广东正汇聚最优资源、集聚最大力量,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动,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加快赋能千行百业。
产业发展舆论先行。南方日报南方产业智库持续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合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调研,历时4个月深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地,一线探访企业创新实践、探寻产业发展新动向,今日正式推出《形变——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敬请关注。
今年,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2025年央视总台春晚舞台,再次掀起了一场机器人赛博旋风。乐观派认为,人们或许很快就可以在家里买台机器人当保姆了;也有人坚持认为,人形机器人仍只是个铁玩具,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到底是什么制造了这场人形机器人狂热?我们离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现实还有多远?不可否认的是,人形机器人发展如火如荼,大众情绪也已被点燃,人们已然能感受到,已经身处在新一轮技术巨变的浪潮之中。
从18世纪蒸汽机轰鸣拉开工业革命序幕,到19世纪电力网络照亮规模化生产之路,再到20世纪计算机与互联网催生信息革命,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跃迁都伴随着生产力形式的裂变,而当下正在发生的第四次生产力革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正在形成新的范式。
技术爆发
说起机器人,很多人一定会马上联想到现代高科技。其实,机器人年轻而古老,既极具科技感,又富有传奇色彩。
在古希腊神话中,为保护克里特岛,火神与匠神赫菲斯托斯创造了巨大的青铜机器人。在印度传说中,阿阇世王利用机器人保卫圣物。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并将其运用于军粮运送。
而不少80、90后,则是看着《哆啦A梦》长大,他们期待能有一个像哆啦A梦一样的机器人伙伴,从口袋里掏出各种神奇道具,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如今,科幻已逐步照进现实。2025年的总台蛇年春晚,最后被大多数人记住的,不是相声、小品,也不是魔术、曲艺,甚至不是当红的歌手或者演员,而是身着花棉袄、扭着秧歌、转着手绢的人形机器人。
一场人形机器人热潮在国内席卷开来,各家公司推出的人形机器人都开始上阵,在视频里展示各种绝技:跑步、翻跟头、打拳,或者进厂打工、端茶倒水。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在这两年突然按下了加速键,一个关键推动力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随着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新技术引入,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范式从传统的机电控制逐渐向深度学习转移,特别是在2022年,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大模型从此变成了人工智能的主流技术路径,人们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实现的希望。
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不仅要有大脑的智能,还要有身体的智能,具身智能最佳的载体无疑是人形机器人。
得益于大模型发展,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智能水平上取得了快速突破,比如融合视觉感知、语言理解与动作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就有助于为人形机器人打造“端到端”决策系统。
今年,是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其创始人顾捷回忆,刚创业时还只能通过工业测试、系统集成一些自动化产品来养活公司研发,“大模型技术出现之前,当时没有专门的AI人才,都是传统的编程方式,从只能做一些固定和重复动作,机器人转变为通过学习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
配套成熟
如果说,人形机器人有了“大脑”,那么,“小脑”正成为产业化的关键瓶颈。
“小脑”主要为了实现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肢体驱动、姿态平衡等),主要由控制器+伺服驱动器+电机+传感器构成。
这些部件的爆发,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后者的核心技术是“三电系统”——电机、电控、电池,这三大中国领先的核心技术几乎能“无缝衔接”到人形机器人领域。据业内估算,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与人形机器人有40%-50%的部件都能共用。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率先突围技术壁垒,产销量已连续9年全球第一,占到全球60%以上比重,形成了极具韧性和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是“广东造”。
人形机器人领域,就活跃着一批“车圈”玩家。深圳市速腾聚创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有20个自由度的“灵巧手”,已经能够“拿捏”5公斤的重物。如今,速腾聚创定位为“机器人公司”,利用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为各类型移动机器人提供感知与导航移动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车载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结合感知技术,实现机器人“手眼协同”,进而模拟人手实现更复杂的操作动作。过往的激光雷达非常笨重,但是在汽车智能化带动下,激光雷达也变得非常小、芯片化了。
硬件创新是分秒必争的赛场。在机器人研发过程中,快速高效的原型制作至关重要。位于深圳的嘉立创,可以将下游终端产品的实现周期从几个月缩短到几周,再缩短到小时级,“上午有想法,下午出样品”,想获取什么样的电子元器件,几乎马上就能实现。
广东有深厚的机器人产业基础,机器人的开发也在经历全行业的聚力、协同。专业领域的供应商提供最先进的零部件与解决方案,整机厂商和集成商根据目标客户设计产品的形态、功能,销售和服务企业则专注于各个细分市场创造价值,上下楼即上下游,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正逐步走向成熟,推动机器人产业降本。
应用探索
除了健全发达的四肢、灵巧的身手,人形机器人更重要的是对场景、动作、行为、环境的判断力。
不过,从目前的应用来看,人形机器人似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要“教”机器人听从指挥,就说拧螺丝这个环节,看似很容易,但对比人手拧螺丝,机器人拧螺丝其实更难实现,特别是针对一些非常细小的螺丝,光对准这个环节就要不断调试,还有螺丝松紧程度需要不断调节机器人扭矩。
今年8月,世界机器人运动会热闹落幕,欢呼散去,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赛场上“炫技”的机器人,什么时候能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从“看热闹”到“用得上”,这中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纸上得来终觉浅。人形机器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泛化能力,比如在生产线上学会了抓手机,那接下来换一个纸巾盒、电脑也都能抓取。从单一场景入手,再逐步满足行业系统性需求,推动机器人与实际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
领益智造副总裁、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杨新宇介绍,北京当地政府也在协调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在一些仓库中引入机器人,“出于成本考虑,一些物流厂商会租用地下室,不通风又没有光,人在那里干活很憋屈,因此不容易招人”。
一些平台正开放药品仓库,让机器人做分拣工作,或针对无人零售店引入机器人售货员。“机器人先从满足一个点开始做起,再不断叠加更多能力。”杨新宇说。
目前,院外医药数字化平台药师帮就与深圳越疆科技联手,推进机器人在医药研发、仓储、配送及零售终端的落地。
从步履蹒跚到稳步走路,再到进厂打工,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跑起来”迈向“用得上”的关键阶段。“正如互联网行业改变了传统产业,现在已不能想象没有网络的状态;今后20年,人们也将无法想象没有机器人的状态。”速腾聚创市场总监谢阗地说。
身处这场技术浪潮之中,各方已经迫不及待了。在人类的未来,机器人将以何种形态出现,没人能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一定不会缺席。
◎报告内容链接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调研团队:郜小平 葛政涵 杨晓雯 徐俊通 刘倬彤 向远辉 叶子青
统筹:程鹏 马华 杨晓雯 欧旭江 陈乐
策划:陈韩晖 刘光金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