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应用,困境待解|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

南方产业智库 2025-09-26 09:03

很多人是通过扭秧歌等方式认识了人形机器人,由此,不少人也在追问,具身智能机器人还可以做什么,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哪里?哪些场景会成为爆发式应用领域?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乃至家庭,背后究竟是真实需求爆发,还是资本催生的又一场泡沫,这是人形机器人行业必须解答的现实问题。

实用性在哪里?

“大家已经看到,机器人可以跳舞、打太极拳,好像并不是硬件不够好;机器人每天都在疯狂刷各种各样的论文,各种新的模型在解决各种问题,看上去已经足够聪明。”

在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看来,机器人本身技术不是问题,机器人没有单点突破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还没有真正挖掘到需求。

那么,机器人需求会在哪里?胡春旭以最近泡泡玛特股票飞涨为例,其核心产品Labubu卖到飞起,这成为00后、10后甚至20后的“情绪价值”的需求。同样地,这也可能会成为未来机器人的核心需求。

胡春旭举例说,一些偏消费级的机器人,主打和孩子的陪伴,也可替主人遛弯,这可能吸引不少路人的目光,类似这样的需求会在接下来的3年内释放出来。

“唱歌跳舞是人形机器人的一个应用场景,但它并不是全部。”速腾聚创市场总监谢阗地表示,很多人也好奇,机器人是否一定要人的躯体,其实,用一个钢架子在两边装上两只机械手,甚至一节手臂,也能在流水线上完成人类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机器人其实已经在大量使用了。

“但那样的机器人‘很丑’,无法引起共鸣,大家甚至觉得它只是一个设备,而不会认为它是个机器人。”谢阗地说,机器人在工厂生产线上打螺丝,处理非标工位,普通人很难理解,也很难视觉化呈现,就看不到它的价值。

谢阗地认为,实际上,只要具备感知规划控制、自主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它就是机器人。只是,尽可能外形像人,在整体结构上拥有人的器官,能做一些人的表演动作,这样的产品最容易与人引起共鸣。

他判断,除了工业场景,接下来,机器人会走进一些高利润、有专业运营团队的商业场景。机器人要想进入家庭,一个必备的条件是,这个产业要高度自动化,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维护,普通人也能随时使用机器人。

“如果普通人在学校学到的通识教育和知识就能操控机器人,那机器人就能很快进入家庭。就像汽车一样,如果它坏了或者要升级一个功能,维护人员到处都能找到,甚至用户自己在网上看一个视频就学会维修了。”谢阗地说。

与速腾聚创同在南山“机器人谷”的众擎展厅,机器人化身模特,上演一场T台走秀,这是众擎一项全球首创技术:自然步态行走。

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市场总经理姚淇元说,人形机器人具备前空翻、高速奔跑、舞蹈表演等复杂动作能力,打磨好了这些技术,就可以通过开源,让开发者打造一个落地到千行百业的创新生态。

“机器人可以跳斧头帮舞,实际上因为我们已经达到了这种能力后,接下来就是交给行业伙伴应用在千行百业中。”姚淇元举例说,除了运动控制能力,通过搭载不同的传感器,机器人可以识别不同气味,比如危险气味、化学品等,生态伙伴便可以让机器人执行危险任务。

迫切性在哪里?

如果说,机器人未来的目标是走进家庭,成为消费产品,那是否真的存在迫切性?

在姚淇元看来,机器人的爆发本身是由人类的“惰性”决定的:人永远是想要更好地被服务。只要本性不变,所有的科技发展都是针对人性需求的深入挖掘:不想出去吃,于是有了外卖;不想大老远面对面交流,于是视频通话就产生了。机器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会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轻松。他判断,人形机器人走到生活场景中,可能会比进入工业场景更快。

“前沿技术其实并不是被迫切性逼出来的。”谢阗地说,汽车出现时,大家对马车挺满意,并不是因为迫切需要才有汽车;互联网也不是因为迫切需要才出现,因为那时候电话很普及。技术在延展,不断与社会发展相匹配。机器人技术也好,互联网技术也罢,都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改变。

他坦言,机器人并不是由需求驱动的,而是由技术驱动的。尽管有不少观点认为,未来人口老龄化或人力成本在上升,会对养老产生压力,但不是因此才去研究机器人,而是研究机器人之后人们才发现,用在养老方面挺适合,机器人还可进入到各行各业,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谢阗地说,机器人技术将率先用在工业场景,再逐步到商业、消费等场景。比如,20世纪60年代,司机都是高级工程师,只有他们能开车、还会修车。“当车开着不对劲的时候,只有工程师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同样,最先使用机器人的,也是一批工程师。”谢阗地说,当下机器人的目标用户,还主要是工程师,机器人的场景也主要集中在工厂。

在广东,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上岗”。乐聚机器人已交付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给北汽越野车,还揽获蔚来汽车、北汽越野车、江苏亨通等企业的订单;优必选瞄准搬运、分拣、智拣环节,Walker S系列已进入吉利汽车、比亚迪、富士康、顺丰等工厂实训;众擎机器人计划未来两年在搬运、物流等场景落地,明年交付3000台机器人。

从实验室到工厂,从展台到药房,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工厂的“新工人”、医院的“智能助手”。它们或许还会出错,但每一次精准操作都表明,机器人,真的开始上班了。

能否取代自动化?

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在加快步伐进入车间。在东风柳汽车间,智平方的机器人在上下料场景中,已能够精准完成从料车搬箱、姿态调整到定位放置的全流程作业,同步完成取件、灭灯及转身放置,显著提升搬运效率和操作灵活性。

至于车门识别、车门检测、漆面扫描、抓取保护布、保护布贴合等多步骤复杂任务,机器人也已经能逐步胜任。

而在千里之外的富临精工绵阳工厂,智元机器人自研的A2-W通用具身机器人“上岗”以来,已经可以来回搬运重达15公斤的箱子。在一次长达3个小时的直播连续作业中,这台机器人总共搬运了800多个周转箱,全程零失误。

智元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介绍,智元的人形机器人进车间,已经能连续做到1万次0失误,达到了人的水平,但要在不影响产能的情况下,还需一定时间,才能达到公众的预期。

“但我们不是去取代工业自动化,而是解决工业自动化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姚卯青说,工业自动化是通过固定流程解决固定工作,但还有一部分是不断变化的环节,比如临时来了一份包裹的物流分解工作,传统整齐堆叠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包裹变形,而针对这种柔性控制,人形机器人大有用武之地。

在工厂,诸如机械臂等应用也已较为广泛,为何还需要人形机器人?乐聚机器人副总柯真东对此解释,尽管工厂智能化程度提高,但还有约20%的工作是目前工业设备难以解决的,如一些狭窄的操作空间,机位很难进去,即便进去也很难转向。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延伸

机器人将在哪些领域率先落地?

到底先落地工业还是家庭,先用于导览还是先应用在康养?人形机器人会在哪些领域率先落地,从市场应用来看,目前以工业场景居多,待技术成熟后,机器人才逐步走入家庭,也有厂商主攻展厅等场景。

不同路线的背后,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百花齐放,场景边界不断拓宽,机器人在加速走入“千行百业”。

挺“工厂派”

9月12日,广东工业机器人企业拓斯达发布“小拓”人形机器人,目前,“小拓”已在注塑车间完成多轮验证。通过集成3D相机与AI视觉检测系统,它能够实时识别注塑件良率,并自主完成装盘等工序,实现从检测到操作的全流程自动化。

从“会干活”到“会像人一样干活”,机器人已从单纯的技术参数“秀肌肉”,迈向比拼真实场景落地。

当科幻电影中的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现实,它们为何选择在工厂搬运箱子,而不是在客厅为你端茶倒水?这个看似违背直觉的现象背后,其实是一个科技商业化的深层逻辑: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正沿着一条“先上岗再进家”的路径展开。

领益智造副总裁、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杨新宇认为,对个人用户来说,即便机器人能完成端茶倒水等任务,但几十万元的价格很难消费得起,倒是在工业场景中,自动化设备价格往往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如果能提升自动化效率,厂商是愿意为机器人付费的。

“先在工厂场景中普及后,成本可以逐步下降到只需要几万元,成本下降了,能力上来了,这时候就可以向家庭或服务场景推广。”杨新宇说。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十多年的“机器换人”,工业场景中能够自动化的环节几乎已经实现了,机器人还有多大空间?

杨新宇对此表示,编好固定程序,让工业机器人做固定动作,这种自动化确实空间有限。但对于领益智造来说,虽已高度实现自动化了,依然有数以万计的员工在一线,工厂有大量人工环节,包括上下料,特别是随着转线频次加快,生产线随时要面对尺寸不一、不同品类的物料,工业机器人较难灵活适应。

再比如,检测环节,由于出货量比较大,无法完全靠机器人的工业视觉检测。如果机器出点故障,可能一下子就有十几个批次出问题了。因此要通过抽检、全检保证良率,需要人工来操作。

而在包装环节,不同制品的包装要求不一样,也同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此外,在一些重物的搬运中也同样需要人手。

“自动化机器能够解决80%以上的工作量,但总有一些非标的场景,约20%的事情还需要人去做。”杨新宇说,人形机器人要解决的,是剩下的那些非标准化、固定式动作,也更偏向柔性作业。

挺“展厅派”

机器人进车间、进家庭成为焦点话题,但在数字华夏看来,这些都不是公司的主攻方向。

数字华夏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吴为解释,工业场景容错率较低,而且试验周期较长、失败率高,初创公司很难生存下去。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进车间基本还处于实训阶段,即便是拥有整车工厂的特斯拉,当前也处于探索阶段。

与此同时,工厂场景中,一些固定动作、负载性高的动作,工业机器人已经可以熟练完成,需要人形机器人的空间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比如说,如果算法不是特别精确,插孔插坏了,是不是会给工厂造成损失?”

进家庭在短期内也存在一定挑战。数字华夏曾研究过,每一个家庭户型都不一样,摆放也比较复杂,机器人在家庭的适配性比较低,而一些小户型家庭,还不时有猫狗活动,这给机器人工作带来一定困扰。

如果机器人要进入家庭,首先是应用在别墅等大户型,但对这些用户来说,其需要代替的主要工作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但这每一项工作对当下的人形机器人都有一定困难,或者就是有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替代品。

高校也会采购一部分用于研究,但这部分采购数量少,频次低,数字华夏更关注商业市场的开拓。目前,数字华夏聚焦于展厅讲解、接待引导、智慧康养等应用场景,好处是,这些展厅,格局一目了然,便于机器人活动。

“在机器人的脸部设计方面我们下足了功夫,甚至用雕刻的技术刻画出了逼真的纹理。因为仿生脸更有亲和感,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而且真实可触。”吴为介绍,这些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绝大部分表情,使得每一次交互更有温度。

挺“家庭派”

“小白,客厅乱了,帮忙整理一下⋯⋯”机器人“小白”收到语音指令后,自主移动并拾取地面上的废纸团,最后扔进垃圾桶。它甚至还会将沙发上堆叠的衣物收纳好。深圳企业自变量自研的机器人,正拓展从商店里的自主服务,到家庭里的贴心陪伴。

而零次的机器人可以依靠头上的“眼睛”(摄像头)与大模型(大脑),快速判断污渍的位置,并做出擦拭桌面的动作。

众擎也认为,家庭场景将优先于工业场景。在姚淇元看来,中国制造业的用工成本相对有竞争力,机器人进车间,成本还居高不下,同时有待提升生产效率,还要对应折旧成本,短期内来看,大规模应用在工业领域还比较难。

“如果是让机器人成为自动化设备,那么它不会是下一个终端入口的产品。”姚淇元说,机器人要挑战的,一定是有别于传统自动化设备的事情,比如,机器人的一大特点是更有泛化和交互能力,乃至拥有协助人类的能力。

众擎机器人“押注”家庭机器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效率的敏感程度。

“这其实和生活场景的容错率有关。”姚淇元解释,机器人进家庭,可以不需要非常精致、精准,比如,扫地清洁到什么程度,并没有一个强制标准。

“机器人扫地用时5分钟和10分钟,整理床单快一点慢一点,对我来说都没什么区别,对吧。”姚淇元说,用户出门时,机器人就在家收拾,反正能在用户回家前收拾好就行。

而人对机器人也有足够的包容,同样是递一瓶水,递到跟前还是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人都可以接过这瓶水,但在工业场景中,就必须设定精准位置。

姚淇元说,用户对机器人的服务效率不是特别敏感,但在工厂,流水线的工人稍微慢一点,组长马上就开始拿着大喇叭吼叫,“3号3号,快点快点”,在机器人还没达到人工同等效率前,将是非常致命的。

姚淇元认为,如果把机器人和人对比,显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家庭虽然复杂,但是有非常大的规律,比如小孩需要上学,老人需要被照顾,功能都可以被模块化。

“机器人就像不同的App,在某一些能力上可以做得很好,同时可以先忽略其他方面的能力。”姚淇元说,买一台机器人是因为它有长板,而不是盯着它的短板。

不过,姚淇元说,机器人进家庭也是渐进式的,先是小型人形机器人,逐步能执行多任务、多目标,即便在与人类接触过程中,滑倒或者出现不稳定情况,所造成的影响也能控制在较低范围内,技术成熟后,全尺寸机器人将逐步派上用场。

南方+记者 郜小平

编辑 马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