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靠经验,未来农业靠先进装备和科学算法。
随着科技浪潮的接踵而至,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不断涌现,智能化正全方位、深层次地重塑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农业领域,这种改变也尤为显著。自动化播种机能够精准把控播种的深度与间距,大大提升播种效率与质量;智能灌溉系统依据土壤湿度、作物需水规律等数据,实现精准节水灌溉;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摄像头与多光谱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分布,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新质生产力将农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
去年10月,《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发布,提出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形成一批可感可及的工作成果,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全面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2月,广东也提出实施“粤强农装”工程,构建智能农机产业链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实践,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热潮一路高涨、持续升温。在这轮农业科技革新中,惠州如何抢抓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机遇?
在笔者看来,惠州拥有平原、山地、水塘、海洋等多种农业生产环境,有粮食、水果、蔬菜、禽肉、渔业等丰富的农业生产类型。也许,依托这些分散的农业产业,惠州农业很难成就第二个“山东寿光”,但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下,惠州或许可以另辟蹊径,成为第一个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示范场。
凭借丰富的农业生产类型,惠州可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大黄鱼、黄唇鱼等人工育种不断取得新突破;全市共有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建档立卡29家,拥有大中型药械348台,其中植保无人飞机312台;东江牧歌实现了“一人管理千亩地”。
此外,惠州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节点,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能够快速对接来自莞深的科技资源和广阔消费市场,可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针对不同地形进行合理的智能化、科技化改造示范,也可把全市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湾区科技创新资源深度耦合,构建起“湾区研发—惠州验证—全国推广”的新型范式。
可以想象的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迭代升级,这场由科技和算法驱动的农业革命,将重新定义“耕耘”的现代内涵。若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先行一步,通过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人才支撑与产业整合,惠州未来农业发展空间巨大。
相关阅读:
专访丨惠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文正:从“三个维度”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南方+记者 乌天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