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重塑农业,惠州解锁农业新质生产力“智慧密钥”

作者 乌天宇;梁维春;王昌辉 2025-03-21 08:52

岭南春早,沃野复苏,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在铺展。

放眼惠州春耕田野,早已不见忙碌的农人和牲畜,取而代之的,是来回穿梭的插秧机、旋耕机,一次次满载药剂升空的农用无人机,曾经靠人工的农业生产,如今变得更加高效、有序。农业新质生产力正驱动惠州加速向“智慧农业”迈进。

“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从政策层面强调了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用科学技术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今年2月,《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也重磅出台,并明确提出要实施“粤强农装”工程,构建智能农机产业链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面对农业科技浪潮,惠州农业走出了哪些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智慧密码”?

智慧农机

提升春耕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博罗县麻陂镇洪湖村的一大片水田里,翻耕机来回穿梭,将土地翻整均匀,插秧机紧接着上场,像缝纫机一样将秧苗整齐地“钉入”土中,远处盘旋的无人机正在喷施药肥……惠州春耕一键开启了“智能模式”。

3月18日上午,惠州市2025年春耕生产现场会在洪湖村举行,拉开了全市春耕生产大幕。今年,惠州计划春耕春种面积151.52万亩,较上年实际增加3.85万亩,增幅2.61%。

春耕生产现场,科技感满满的农机大显身手,极大地提升了春耕生产效率和质量。“我们今年计划种植500亩农田,较往年有所增加,主要以水稻、玉米以及蔬菜作物为主。”博罗县洪湖香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黎志东介绍,合作社请来了专业的无人机飞防和机械化耕种作业队伍,增加了耕种效率,预计10天内就能完成全部春耕任务。

能够增加种植效率的还有育秧工厂——这种近年来兴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可以极大缩短育秧时间、提高种苗优良率,并降低成本,特别适宜惠州大部分粮食生产区一年多造的耕种习惯,给第三造经济作物提供了充足的耕种窗口期。

在惠东县稔山镇,有一处新建的育秧工厂。连日来,工厂加紧培育水稻秧苗,将为周边2000余亩农田供应稻秧。走进工厂,自动化流水线正将水稻种子精准播入育苗盘,恒温催芽室里嫩绿的稻芽已探出头。

“这套设备每小时可以完成100亩秧盘栽种,在催芽室恒温恒湿的环境控制,可以将传统露天育苗所需的20天缩短至13—15天,出芽整齐度达95%以上,不仅苗子壮,还能适用在插秧机上。”育秧工厂负责人何志强介绍,目前工厂建有育秧流水线两条、智能催芽室5套、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及育秧大棚,并引进了水肥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可对秧苗温室远程可视化监控、育秧大棚环境控制等,预计全年供秧5000亩以上。

何志强在惠东从事马铃薯种植购销已有10余年,2023年赴广州考察智能化育苗技术后,决心将这套系统引入家乡。如今,面对农业科技浪潮,这位农业“老把式”展现出长远眼光:“现代农业必须走专业化道路。我们还计划引进玉米穴位播种机、茄果类育苗设备,把服务范围扩展到特色蔬菜领域,为家乡提供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数智赋能

一个人可以管理千亩田

气象站显示今日光照强度适宜,土壤湿度正常;虫情测报系统提示玉米田蚜虫密度接近阈值,需无人机打药;智能水肥机、滴灌管道运行正常,田间摄像头传回作物长势画面……

清晨6点,刘立柱起床后的第一项工作是从手机APP开始。他点开智慧农业系统,查看800亩农田的实时状态。

“这套智能系统就是我的‘电子田管家’,它告诉我今天该干什么。”刘立柱边说边将无人机药剂箱装满吡虫啉溶液,准备开工。今天上午,他的任务是给玉米田除虫。

刘立柱是东江牧歌现代都市智慧农业种植示范基地(下简称“基地”)的负责人,基地落户在仲恺潼湖新光村已有4年时间,主要种植水稻、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基地拥有约800亩农田,几乎流转了村里80%以上的零散、撂荒耕地。

如今,这样大规模的农场,仅靠他一人就能完成耕种管收全流程作业。这背后,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扮演了关键角色。

刘立柱介绍,基地拥有一个“智慧大脑”和众多“感觉器官”:密布基地的水肥管网可实现全自动喷水施肥、13个高清摄像头每小时拍摄作物长势,2台虫情测报仪利用趋光性诱捕害虫并AI识别种类,气象站与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

当这些信息汇聚至云端平台后,人工智能便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生成施肥、灌溉、打药等决策方案,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执行。

去年,这处基地被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评为智慧农业建设典型案例,在全国85个典型案例中,广东省有4例入选,东江牧歌是惠州唯一入选案例。

科技正重塑传统农业的每个环节,让农业实现降本增效。刘立柱说,去年4月暴雨导致马铃薯田内涝,系统提前24小时预警,为抢排积水争取时间;他在长期实践中发现,智能水肥系统可将复合肥用量从传统每亩300斤降至100斤,节水、节肥效果突出,种出的红薯、玉米甜度显著提升,产品供不应求。

从更广的维度来看,这种全过程智慧耕种管收还实现了少人化和无人化,进一步节约了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将吸引更多年轻技术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培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破解“谁来种地”找到了新道路。

“种地门槛不高,但种好需要科技赋能。”刘立柱说,基地将通过生产实践,进一步完善全自动决策功能,逐步实现灌溉、打药零人工干预,从惠州面向全国推广智慧农业系统,让更多农业新手能科学种地。在刘立柱看来,这或许正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智慧植保

科技织就农业智能监测网

事实上,新建智能化农田管理系统,意味着一笔很大的投资,很多农业企业对此仍保持谨慎态度。不过,面对这场越刮越大的农业“科技风暴”,农业农村技术推广部门以及逐渐壮大的统防统治服务队伍,已敞开怀抱,拥抱智慧农业时代的到来。

在博罗杨村的一处农田,一架无人机正在对玉米进行喷药作业。“100亩玉米地,人工打药要20人干两天,我们两小时内解决。”吴佳新是博罗一家专业化统防统治团队的飞手,仅仅从业3年多,便在忙碌的订单作业中,成长为一名熟练工,“我们团队共有10多架农用无人机、8名飞手,去年就飞了20多万亩次。”

对于科技如何重新定义农业,吴佳新深有感触,“现在的无人机革新换代非常快,一方面智能化提高,可以实现自动化避障,降低飞行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电池技术升级,让飞机载重和续航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不仅如此,仅需拆装不同载具模块,无人机就能实现喷药、撒肥、播种等多样化需求,更加切合农业生产实际。在实际作业中,吴佳新开着一台载有无人机的面包车,并配备上车载发电机,让电池实现5分钟快充,便可在不同乡村间连续机动作业。

视线转到惠东县铁涌镇,一座全新建成的智能化病虫害田间监测点已开始运行。在广袤的田地衬托下,这个监测点显得科技感十足,智能化监测设备摆放其中,还有一块大屏幕,实时显示周边农田的光照、温湿度、风向以及害虫发生数量等信息。

“这座智能化病虫害监测点包含5个设备,农技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田间信息,实现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植保部部长刘凤沂介绍,通过布设在农田中的各类探测器,可以对田间发现的病虫情况自动拍照、识别、计数和分析,并结合植株生长、农田小气候、土壤墒情等数据,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

“今年惠州计划在博罗县实施第三批植保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刘凤沂表示,届时全市3个农业大县将实现主要作物重点病虫害的智能化监测,通过稳步完善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疫情信息调度与指挥效率,用农业新质生产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监测预警,依靠植保人员人工识别和计算病虫鼠害情报,工作量大、效率低,预警常常不及时。”刘凤沂说,这种智能化设备的到来,给科学有效防控病虫危害、实现“虫口夺粮”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2022年以来,在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惠州启动植保能力提升工程,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病虫监测预警数智系统,系统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产品。目前,惠州龙门、惠东的粮食农作物生产区,已形成了一张主要病虫害的智能监测网。

相关阅读:

记者观察丨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赛道上,惠州应先行一步

专访丨惠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文正:从“三个维度”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