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农业生产大市,惠州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集中展现了哪些新变化和新趋势,接下来会有哪些针对性举措?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惠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张文正。张文正表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惠州正牢牢把握“三个维度”。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是基本原则。张文正表示,近年来,惠州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和覆盖面。2024年,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100%,水稻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9%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61.20%,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创新引入“数字农田”,为粮食增产提供了科技保障。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是核心动力。张文正指出,惠州立足海洋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产学研协同发展,通过育种科技创新,丰富了全市乃至全省海洋牧场的适养品种,致力打造大湾区渔业种质创新高地,助推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去年,惠州鳇鲸海洋生物科技公司在全国率先突破黄唇鱼和南海大黄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已培育出子二代黄唇鱼苗超22万尾;成功繁育南海大黄鱼苗种1000余万尾,为全省大黄鱼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市渔业推广部门也在淡水鱼的品种培育与技术推广上取得突破,近两年在各类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二等奖。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要素。张文正指出,近三年来,为了发展、培养、壮大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惠州重点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实施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261人、基层农技人员721人,建立了1190人的农技“轻骑兵”人才库,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惠州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张文正表示,惠州地处经济活跃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先进农业科技的创新高地,未来惠州将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吸引更多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新质生产力投入到惠州农业的发展中来,有效有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