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进喀什古城,一名旅拍的广东姑娘拎起艾德莱斯的裙摆,走过蜿蜒小巷,与巷尾画着脸谱的人群不期而遇。
“啊?英歌舞!”
“对!英歌舞!”人们答道,油彩模糊了面容,却挡不住新疆口音“馕言文”。
“粤喀情”英歌队在喀什古城东门外演出。
“粤喀情”英歌队在喀什古城东门外演出。
2024年,新疆首支少数民族英歌舞队“粤喀情”在喀什成立。
近一年来,在广东开展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的助推下,诞生于南海之滨的英歌舞传到了这个离海最远的地方,也将看英歌、学英歌、演英歌的热潮传向了喀什全部12个县市。
近十年来,南狮、南拳、龙舟等岭南特色文体活动,随着广东援疆在南疆扎根。从海上丝路枢纽到陆上丝路节点,距离跨越万里、风土人情各异,为何两地群众却能因同一种艺术而动容?
34对英歌槌奏响交往、交流、交融的鼓点,搅动昆仑山脚,也带来“万里不为远”的答案。



我在喀什跳英歌
识
“视频看了多少条、每条看了多少遍,早就记不清了,它仿佛在与我共鸣”
2024年春节,凭“中华战舞”“年味担当”的标签,英歌舞再度火爆全网,一条条短视频助其燃遍全国。
远在新疆的喀什古城表演队队员艾日夏提江·艾力也是在此时,第一次见识到这个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的“战舞”——画面中,哨声倏然炸响,画着脸谱的表演者随之舞动:槌花翻起,恰似白浪滔天;纵情呼吼,仿若惊涛拍岸。
“看了多少视频、每条看了多少遍,早就记不清了,它仿佛在与我共鸣。”艾日夏提江说。
此后几天,英歌槌合着呐喊声在艾日夏提江的脑中挥之不去,身体也随之律动——这门手艺似乎在邀请他。
对表演者而言,有邀,便要有应。艾日夏提江搜出一个教程,开始学起来。
自数年前偶然“客串”喀什古城景区表演,到后来成为表演队常驻演员,艾日夏提江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表演者,跟视频学几个动作不是难事。
几日后,艾日夏提江兴奋地录下视频发上网,却被评论区泼了一盆冷水:
“英歌舞不是做操,不会不要乱演!”
“英歌舞动作顺序是有讲究的,你一看就是外行。”
“朋友,去拜个师吧!”
……
艾日夏提江只觉耳朵发烫,这才去搜索英歌舞的资料——
铿锵呼吼英歌舞,原是梁山好汉歌。爽朗奔放的动作背后,演的是水浒传的人物,说的是梁山泊的故事,在潮汕地区流传几百年,每一打、每一扣,都有具体的用意……
艾日夏提江想着“算了”,却抵不住英歌舞的热潮:一次会议上,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干部也提到了英歌舞表演。
“英歌舞规矩多得很,除非有广东师父教,否则学不会的。”艾日夏提江说。
“广东老师不难找啊。”管委会干部说,“之前舞龙舞狮,不都是广东援疆找的人教吗?”
2010年以来,广东负责喀什地区的对口支援,疏附、伽师、兵团三师等地都有广东医生、教师,甚至在遥远的塔什库尔干,也有一批批深圳干部开展对口支援。
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艾日夏提江把想法写成计划,通过管委会发给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
没成想,回复来得特别快:
“原则上同意计划,老师随时可以就位,你们尽快拉起队伍。”
习
在距离潮汕万里之外的喀什,想学英歌舞的竟有数十人之多
另一边,广东汕头濠江区岗背乡众英歌队队长魏子丹拿起手机,看到艾日夏提江的好友申请——
“哪里?喀什?新疆都有人想学英歌舞?”
去程的飞机上,魏子丹的思绪就没停过:此行既有文化交流的使命,还有“传衣钵”三个字压在心头。
魏子丹梳理在全国授课的经验,决定把英歌的文化背景放在第一课。不出所料,当他讲到水浒故事,大家发直的眼神一下有了光。
“我可以报名吗?”一个声音问道。人群回首,目光落在摄像师阿布都乃比·艾尼玩身上。
魏子丹反问:“你不是演员?能跟上训练吗?”
“我试试。”阿布都乃比轻声说。
随后,魏子丹收到的报名表多达几十份,喀什青年对水浒故事的热情超出想象。“本地文化里,大家最看得起讲义气、能扛事的哥们,所以老老少少都喜欢水浒。”艾日夏提江说。
忙碌间,喀什入秋,基本功练习也开始了。
英歌舞的基本功,无非是举英歌槌扎马步,却也因此尤其熬人。马步扎下,艾日夏提江感到汗像结冰的小虫在爬;两股战战,距离40分钟却还远,刚想撅屁股偷懒,师父的英歌槌便点向膝弯。
“稠木的槌,要是砸下来可不好受。”魏子丹沉着脸说。4天后,便有人领教了稠木的硬。练习基本动作转槌时,队员麦麦提艾力的英歌槌敲在了眉角上,登时就是一道豁口。
取巧偷懒,不持正念,英歌槌就要砸脸,魏子丹已见过不止一次。正要出言纠正时,却见麦麦提艾力咬着牙,用创可贴贴住伤口便继续开练。
短短数日后,魏子丹再打量这个黑脸大汉,招式已颇得神韵,装上假肚子,活脱脱便是“头槌”的关键角色李逵。
“粤喀情”英歌队在演出中。
“粤喀情”英歌队在演出中。
队中还有几人,也有了梁山好汉的样子:前运动员买买提依明扎下马步和师父一般高,魁梧的身形正适合另一个“头槌”关胜;阿力木、阿布都乃比训练刻苦,都被安排了“二槌”的关键角色。
又几日练罢,魏子丹问到关键:“时迁谁来?”
英歌队中,队首的时迁动作复杂,还要吹哨指挥队伍,要求最高,艾日夏提江是众望所归,但尚有一关没过:“蛇步”。
在潮汕,为了“蛇步”效果,演时迁的常是筋骨柔软的小孩,艾日夏提江“奔三”了,能学得来吗?
没想到,艾日夏提江听罢,两膝一沉,“蛇步”如真蛇般灵动,手上槌花还能舞成两朵彩云。问起时,艾日夏提江只答“天生就会”。
魏子丹瞟一眼艾日夏提江的运动鞋,脚面内侧磨出了一对大洞,他已不知练了多久。
演
首演时,英歌队一套“双龙出海”打完,人群已围得水泄不通
英歌集武术、舞蹈等于一体,练功也像练武,有关隘,要硬闯。
英歌队开始练带动作巡游时,小操场开着消防灯,几乎日日练到后半夜;为避免扰民,锣鼓班搬进室内小舞台,乐手戴上耳塞坚持练习。
“粤喀情”英歌队在进行合练。受访者供图
“粤喀情”英歌队在进行合练。受访者供图
几道关隘闯过,表演已不是难事:新疆演员手长腿长,身形一动,戏服和翎子像灌满风的帆与索,上下翻飞,猎猎作响;舞蹈与锣鼓合练,别人要花大功夫,新疆队员却1天搞定。
“这就是天赋吧……”魏子丹感慨道。
到2024年11月初,英歌队练熟了“朝拜”“双龙出海”“燕子翻身”3套表演动作,迎来首演。
当日,无花果树摇曳中,小院木门打开,魏子丹拎着一支毛笔进来:“闭眼。”
艾日夏提江只觉毛笔“舔”过眼皮、脸颊,再睁眼时,但见镜中人两道怪眉下拐,一条灵蛇自印堂游到眼下,憧憬的梁山好汉时迁,此刻与他合为一体。
英歌舞首演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不胫而走,来看英歌的人群从喀什古城东门排到城中央。时间一到,商户老板探出头来,游客们举起手机——
咚、咚、嚓,三声锣鼓响;嘀、嘀、嘀,三声哨鸣……表演开始,队伍却有点慌乱,头槌演员两道目光如电,艾日夏提江后背刷地凉了:首演第一哨,自己竟然吹错拍了!
英歌表演分为巡游、定点表演,全程几轮循环,哨音则是指挥系统。艾日夏提江哨子一错,队伍的行进、表演动作都要错。好在两名头槌对节奏同样熟悉,两支哨齐响,硬盖掉错哨声,将表演的节奏带到正轨上。
游街开始后,艾日夏提江看到了人群中有不少熟悉的面孔。买买提依明的父母好奇地张望,却没发现赤面长髯的关胜就是自己儿子;几个总说他们“跳大神”的老人家,举着手机,跟着队伍走了快1公里……
观众越来越多,英歌队员也越兴奋,吼声、哨声、锣鼓声越来越响。广场上一套“双龙出海”打完,人群已围得水泄不通,艾日夏提江持蛇吹哨开路,在古城中巡游、定点一个大圈,总共1个多小时。
待到演出结束,先袭来的是疲惫。艾日夏提江坐在地上,只觉左肋阵阵疼痛;买买提依明上衣一脱,“哗啦”一下拧出水来……
安静片刻后,队中一个声音传来:“师父,明天几点化妆?”
那一刻,魏子丹知道,自己的任务已到尾声,要事只剩最后一件。
“我们这支英歌队,该起名字了!”
从广东到新疆,万里传艺,说到底仍是一个“情”字;喀什古城表演队提议队名叫“粤喀情”。
临别前,魏子丹拆开一个细长包裹,迎风一振,旗帜招展,上绣大字“‘粤喀情’喀什古城英歌队”。
“粤喀情”英歌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粤喀情”英歌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新疆第一支少数民族英歌舞队,从此有了名字;这项古老技艺的光谱上,也从此有了高原与戈壁的足迹。
传
2岁的儿子抬腿、转槌,扯开嗓子喊起“嘿、嘿、嗬、嘿”的英歌号子
此后,英歌舞迅速成为喀什古城景区的常规节目;34名常驻演员、每周2到3场登场演出的节奏逐渐固定。
寒来暑往,1年飞逝。2025年暑期旺季大忙之前,古城景区表演队拍摄了景区宣传视频,艾日夏提江领跳的英歌舞又被发到了网上。
短短10秒的视频获超1.5万个点赞;热评里竟无一条差评,艾日夏提江瞪圆了眼睛——
“英歌这么正宗,该叫你阿达西(维吾尔语,朋友)还是胶己郎(潮汕方言,自己人)?”
“‘正宗新疆英歌舞’听起来就像‘传统潮汕大盘鸡’。”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半点违和感!”
……
众人围观“粤喀情”英歌舞表演。
众人围观“粤喀情”英歌舞表演。
事实上,自2010年广东开始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起,陆续带来了许多岭南特色的文体活动,无不受到喀什群众的欢迎。
2023年以来,南狮表演开始在喀什普及,喀什技师学院成立了专门的龙狮队伍,每逢巴扎集市、店铺开业、节庆活动都要忙足一天;喀什地区举办的龙狮比赛,吸引数十支队伍角逐“狮王”。
同期,广东援疆还支持当地举办了龙舟赛事,击鼓奋楫的兴奋与水上运动的新奇让赛事连办两届,参赛队伍迅速升至30余支。
海上丝路的飒爽,与陆上丝路的豪迈,为何总能一拍即合?艾日夏提江不止一次思考这个问题。
“广东和我们隔得远,艺术形式却挺像。”英歌队里年纪最大的锣鼓师傅说,虽然鼓点节奏不一样,但欣赏的英雄气概是一样的。
审美的天然共鸣,成为粤新两地“万里不为远”的生动注脚。今年,疏附县等地的学校也自发成立了英歌队,喀什地区还计划在全地区12个县市普及英歌舞活动。



(在新疆多地学校,学生开始接触英歌舞表演,时长共14秒)
在新疆多地学校,学生开始接触英歌舞表演
古城英歌舞,带起的不止一阵风。
今年9月19日,艾日夏提江回到家时发现,2岁多的儿子艾福冉竟能跟着热瓦甫、冬不拉的乐段抬腿、转槌,扯开嗓子喊起“嘿、嘿、嗬、嘿”的英歌号子,让他大吃一惊:
“谁教你的英歌?”
艾日夏提江的儿子艾福冉在接触英歌表演。受访者供图
艾日夏提江的儿子艾福冉在接触英歌表演。受访者供图
儿子笑着跑开,拿起了时迁的灵蛇道具,两只小手一扣,摆出蛇头前指的经典造型。艾日夏提江冒出一个念头:有机会要去一趟潮汕。
他念着,要去给儿子弄一对小号英歌槌,还得跟师父说说,过两年再给他送个新疆小徒弟!
记者手记
英歌槌一碰,便知血脉相连
“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传唐代长安西门外立有一碑,上书此文,以勉慰前往安西都护府的游人,万里不为远,回首便是熟悉的长安。
唐代安西与今日新疆范围多有重合。千年之后的今天,“万里不为远”无需再以碑文为证,这既得益于发达的交通,更得益于思想与文化的纽带。文化纽带看不见、摸不着,但喀什青年拿起英歌槌一碰,我们便知它的存在。
广东开展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以来,格外注重粤新两地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英歌舞只是其中一例。其间,南疆群众对南狮、龙舟等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及上手就会、一学就通的灵性,一遍遍证明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联结与共鸣,隔不断,也冲不淡。
海陆两条丝路相隔虽远,但当我们一同回首,都能望见同一片中华。
相关报道
采写:南方+记者 邵一弘
拍摄/剪辑:南方+见习记者 赵子杰(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