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成为“校园基因”,中山铸就“冠军摇篮”|动起来 更精彩

作者 杨慧荣 2025-07-15 06:30

“三、四、五、六、七……”每日16时30分-18时30分是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的体育场上最热闹的时刻。学生根据特长加入跑步、足球、篮球、跳绳等不同的“集训营”,专业体育老师进行针对性训练,校园里洋溢着快乐运动的气息。

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校园里洋溢着快乐运动的气息。

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校园里洋溢着快乐运动的气息。

“教育好不好,首先要看‘体育佬’。”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彭晓新介绍,在2014年“大部制”改革时,中山将原市教育局和体育局合并成立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构建全省首个体教协同治理新机制。

近年来,中山通过融合多方资源、贯通培养体系、拓展运动时空,持续推动体教融合向纵深处发展。目前,中山已开设55个体育课后服务项目,惠及学生30余万人次。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29%提升到2024年的74%;高中阶段每人每学期需介入开展心理干预的平均次数从高一的5次降至高三的0.6次,同比下降近90%。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

培养文武双全型竞技人才

不久前,中山市青少年定向越野锦标赛圆满落幕。永安中学定向越野队首次出征市赛,取得1冠6季军、团体第四的好成绩。

“从晨光微露到星夜兼程,每位队员日均奔跑超2万步。”永安中学定向越野队指导老师刘仕彬介绍,队伍在备赛期间创新采用“学科融合训练法”,将地理测绘知识与体能训练结合,既提升竞技水平,又深化课堂所学。这种“体教融合”模式不仅助力队员在赛场上精准定位,更培养了他们分析决策、团队协作的能力。

永安中学定向越野队首次出征市赛取得好成绩。

永安中学定向越野队首次出征市赛取得好成绩。

一手抓文化,一手抓体育,中山创建了301个体育传统特色校,从普校抽调副校长、教师到体校抓文化教学,培养“文武双全”型竞技人才。

为强化专业师资力量,中山率先从各级各类体育高校、俱乐部和专业队招聘一批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到学校任教,服务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提高学校教学训练水平。

作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学校,中山市体校采用“双教合作”的育人模式,教练和教师成为教育学生的两个主导,一手抓备战,为专业运动队培养后备人才,一手抓文化基础,为学生的单招保驾护航。

新模式下,两条主线并重,越来越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体校训练学习,选拔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近年来中山优秀运动员不断被培养、发掘、输送,此外还有近400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其中不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大学。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打通体育特长生升学通道

近日,2025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田径锦标赛赛事接连收官,继李喜盈在全国青年(U20)田径锦标赛撑杆跳摘银后,中山体校输送的运动健儿再次展现出较强的竞技实力,收获了多枚奖牌。

良好的竞技成绩离不开中山青少年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2023年,中山在全省率先启动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先后出台《进一步完善中山市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实施意见》和《中山市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示范运动队管理办法》,在16所高中学校布局了田径、篮球等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成才路径和平台。

在软硬件投入上,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在训练场地、器材配备、比赛培训、运动康复、医务监督和运动营养等方面加大对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专项经费投入,使各运动队训练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中山还对标“U系列”赛事构建小初高三级赛事阶梯、市镇校三级赛事体系,每年举办40多项学生体育竞赛,参赛规模超3万人次,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人才贯通培养渠道。

近年来,中山市先后向广东省队及国家队输送培养了苏炳添、梁文冲、梁锐基、陈艺文、林姗、吴坪枫等大批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国际的重要赛事上战绩喜人。

打造一校多品矩阵

中山少年在国内外大赛冲金

投球,挥棒,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被击中的棒球在空中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7月8日,中山市东升高级中学棒球队队员林一正在小榄熊猫体育馆紧张备战,不久后,他将与队员奔赴大连,冲击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U18组“四连冠”。

在中山,体育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深入校园的文化基因。今年以来,中山开展新周期体育传统特色校建设,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进校园活动,加强棒球、攀岩等中山特色项目建设,大力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实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矩阵。

东升高级中学棒球队获得2024年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U18组冠军。

东升高级中学棒球队获得2024年全国青少年棒球锦标赛U18组冠军。

近日,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传来喜讯——该校初三(19)班卢一镜同学凭借在全国攀岩公开赛上的卓越表现,成功入选中国攀岩国家青年队,即将踏上7月芬兰世青赛的征程。

去年9月,“中山市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示范学校(攀岩)”在纪中云衢中学揭牌,健美操、攀岩和排球成为云衢中学品牌项目。纪中云衢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进一步积极搭建专业训练平台,引进亚运会季军等高水平教练员,系统推进体育特色建设。

中山火炬开发区博凯小学选择足球作为体育特色学校品牌的特色项目。“我们聘请专业教练开展训练,对高、中、低年段的学生进行分梯队、分层次培养,同时每年举行足球嘉年华,不仅开设足球竞技比赛,还开展趣味性的足球活动,如足球绕杆、颠球游戏等,营造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博凯小学校长胡冬梅说。

博凯小学学生在体育课上踢足球。

博凯小学学生在体育课上踢足球。

“接下来,中山将继续在完善体育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方面下足功夫,不断延伸体教融合空间、丰富体教融合内涵,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健康中山。”彭晓新说。


【观察】

体教融合打通体育人才培养“上下游”

近年来,中山打破体育与教育的壁垒,以赛事为切入点、以学校为着力点、以健康为落脚点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为广大儿童青少年打造了宽广的体育舞台,不断实现让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

横向融合,中山在16所高中学校布局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创建19所覆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示范校,量身定制学业学习和体育特长培养方案。同时,中山各学校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爱,并为他们提供系统性的专业培训。

纵向贯通,中山建立“一条龙”贯通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按照体育运动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来强化各学段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体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重视、学校配合、家庭支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政府要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文件,统筹多方社会资源;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因地制宜创建学校体育特色;家长要提高认知,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首位,鼓励孩子“走出房间、走向操场”。

【亮点】

对标“U系列”赛事,构建小初高三级赛事阶梯、市镇校三级赛事体系

每年举办40多项学生体育竞赛,参赛规模超3万人次,形成“幼儿园一小学一初中一高中”体育人才贯通培养渠道;

近年来,中山市先后向广东省队及国家队输送培养了苏炳添、梁文冲、梁锐基、陈艺文、林姗、吴坪枫等大批优秀运动员。

延伸阅读

聚焦广东省中运会

青春赛道,中山盛会!《南方日报·中山观察》聚焦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

南方观察|青春中山:动起来,更精彩!

中山首创“天天动起来”全周期模式,覆盖约70万中小幼学生|动起来 更精彩

中山学生体质合格率超99%!“每天两小时”如何锻造健康校园|动起来 更精彩

中山铺就全民体育“星光大道”|动起来 更精彩

采写:南方+记者 杨慧荣

编辑 王浩宇 钟商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