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学生体质合格率超99%!“每天两小时”如何锻造健康校园|动起来 更精彩

作者 林雨萱;叶紫潇;廖冰莹 2025-07-15 06:30

热浪袭人。

中山市实验小学五年级5班学生李若希擦着汗渍斑斑的球衣,眼神发亮,“我们班整体2胜2负,每次输了,我哭得比摔破膝盖还厉害。”在她身后,中山市实验小学的足球场上,十几个学生正顶着烈日冲刺。中山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中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徐铭侃站在场边,指了指表:“每天两小时运动,不是口号,是他们的日常。”

中山市实验小学的足球场上,班级女队的学生们正顶着烈日冲刺。 南方拍客 叶紫潇 供图

中山市实验小学的足球场上,班级女队的学生们正顶着烈日冲刺。  南方拍客 叶紫潇 供图

这一幕定格在2025年春季学期的实验小学校园,也折射出中山青少年体质提升。2024年,中山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9%以上,优良率74.57%,近视率较2019年下降6.2%,远超国家每年递降0.5%的目标。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过程评价+家校社协同”健康模式的深耕,更是中山以体教融合为支点,撬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动实践。

体育“正位”:从边缘课程到育人核心

在占地约60亩的实验小学,室内恒温泳池、攀岩墙与标准足球场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2016年我们就开始布局体育改革,不是跟风,而是必须。”徐铭侃语气笃定。彼时,体育课从课程表的“边缘配角”被推向“育人核心”位置。学校以自主研发的“未来运动家”成长课程体系为轴心,创新构建了“一核三翼”育人模式——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通过全员体育意识、作息调整和体育家庭作业,将体育嵌入校园生态。

五年级学生龙怡静那身健康的小麦色皮肤和矫健的身姿是这场变革的见证:“以前课间只能发呆,现在15分钟能打几轮篮球!”她兴奋地比划着。这得益于学校大刀阔斧的教学管理改革:将课间活动时间统一延长至15分钟,并精心设计“上午座位操+下午体能操”的大课间模式,确保碎片时间也能高效动起来。

翻开实验小学的课表,体育的权重一目了然。中山市实验小学办公室主任徐永岩介绍:“我们充分利用校本课时空间,自2021年起为低年级每周额外增设1节体育课,确保一、二年级达到每周5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也保证每周3节,新学期将全面落实1-6年级每周5节的要求。”

如今,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长由课间活动、大课间、体育课、眼保健操(融入微运动)等多个时段科学叠加而成。即使在当日无体育课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课后服务引入的第三方专业体育课程(如轮滑、武术、击剑等)进行补充,确保“每天校内运动2小时”切实落地。

中山市实验小学学生在做集体操。

中山市实验小学学生在做集体操。

多方协同:家校社协同守护健康成长

在中山,体教融合有着更深刻的制度底色——全省率先实现教育体育部门合并,成立市教育和体育局。《中山市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出台,将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每天1节体育课纳入政府履职评价,中考体育过程性计分比重逐年加大。

这种顶层设计催生出一系列“家校社协同”的创新实践:首创“天天动起来”全周期运动模式,成立全国首个“云运动”线上平台,吸引超40万人次“云打卡”;首创“全科体育”教学模式,在全市25所学校试点主题式体育教学活动,用“运动火炬”联结学科知识;假期“社区学校”托管模式推出40余个公益服务项目,让学生在“学校放假、社区开学”中延续运动习惯。

“体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五育并举的根基。”徐铭侃认为,实验小学的改革不止于课程表。自2017年起,体育教师从8人增至16人,涵盖足球、游泳、武术等专项,并引入家长志愿者来协助保障孩子们的体育活动。该校体育老师杨泽钊坦言:“文化课老师现在都会给我们‘让时间’,班主任都会带队下操场打比赛。”同时,他表示,学校对于体育老师的保障还是比较到位的,“方案大胆创新,家校压力学校来兜底”。

“体育家庭作业不是负担,是亲子纽带。很多家长比学校还上心,常会请假来观赛。”徐永岩提及,实验小学某班级家长群里,不时可见家长主动联络场地、邀约教练,课余组织足球训练的聊天记录。

年级足球比赛上,中山市实验小学学生在绿茵场上拼搏。 南方拍客 叶紫潇 供图

年级足球比赛上,中山市实验小学学生在绿茵场上拼搏。  南方拍客 叶紫潇 供图

机制“破壁”:政策引领保障融合长效

学生“动”起来,体质“优”起来。数据显示,全市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29%提升到2024年的74%;高中阶段每人每学期需介入开展心理干预的平均次数从高一的5次降至高三的0.6次,同比下降近90%。

成效背后,也有中山市构建体质监测体系的成果。

据介绍,中山学生体质样本采集从4年前的10所学校扩大至全市345所中小学,实现样本量大、覆盖范围广,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结果报告。

这种变革渗透到最底层的评价体系。不同于部分学校抽取20%学生测试,实验小学自2018年起委托第三方开展全员体质监测,2022—2024年优良率连续超80%,优秀率突破50%。“数据不会说谎,全员参与才能看见真实的健康图谱。”徐铭侃表示。

为了健全评价体系,中山市还建立了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加大过程性计分比重,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除此之外,强化结果运用。各镇街各校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每天1节体育课列入重点工作计划,把学生体质优良率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确保体育促进身心健康工作落地见效。


【案例】

校园角落变运动“补给站”

孩子每日“储存”健康

“156厘米!比上次有进步。”

下课铃响,学生李晓华(化名)走出教室,在操场AI趣味自主练设备前人脸识别,选立定跳远项目,站指定位置起跳,设备即刻记录成绩并显示排行。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对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的学生们来说,每天在校园里使用智能体育测试设备,成为最新的娱乐活动。

“学校新增不少微运动场景,方便课间轻量运动。”朗晴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黄志煊指着教学楼走廊的“摸高器”说,学校将天台、走廊、架空层改造成“超市式”微运动场,学生课间15分钟就能打羽毛球、篮球。

锻炼时间如海绵里的水,从“小细节”中“挤”出。为解决场地限制,学校在细节处下功夫:上午大课间25分钟做操,下午大课间35分钟就近场地跑操,“以前教室到操场集合要10分钟,现在走廊能绕圈小跑,运动时长增近20%。”总务副主任温刘军翻开作息表,“符合政策前提下,我们缩短些许午休,延长大课间,每天4个课间15分钟加两次大课间,刚好两小时。”

该校体质测试优良率逐年升至71.57%,近视率降至22%。午后校园之中跃动的身影,是“补给站”微运动场的鲜活答卷——无需大场地,把校园角落变运动“补给站”,孩子就能每日“储存”健康。

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学生正在进行班级“毛毛虫”趣味比赛。

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学生正在进行班级“毛毛虫”趣味比赛。

【亮点】

中山学生体质样本采集从4年前的10所学校扩大至全市345所中小学,实现样本量大、覆盖范围广,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结果报告;

2024年,中山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9%以上,优良率74.57%,近视率较2019年下降6.2%,远超国家每年递降0.5%的目标;

高中阶段每人每学期需介入开展心理干预的平均次数从高一的5次降至高三的0.6次,同比下降近90%

延伸阅读

聚焦广东省中运会

青春赛道,中山盛会!《南方日报·中山观察》聚焦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

南方观察|青春中山:动起来,更精彩!

体育成为“校园基因”,中山铸就“冠军摇篮”|动起来 更精彩

中山首创“天天动起来”全周期模式,覆盖约70万中小幼学生|动起来 更精彩

中山铺就全民体育“星光大道”|动起来 更精彩

采写:南方+记者 林雨萱 廖冰莹

摄影:叶紫潇

编辑 王浩宇 钟商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