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氆氇,“织”入世界版图

作者 唐亚冰 2025-07-20 12:40

巴黎乐蓬马歇商场的橱窗里,一件标价两万余元的羊绒坎肩有青藏高原的阳光的味道;去年9月,64.7万人在线围观一场在青稞田间上演的时装秀,模特身披的织物纹样源自千年传承;联合国第一夫人的午宴上,来自世界屋脊的手工艺品静静诉说着东方美学……这些闪耀国际舞台的主角——江孜氆氇,都来自于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班觉伦布村“阿佳格桑工坊”。

氆氇,这种用羊毛手工织就的织物,以其结实耐磨、御寒挡风、色彩浓烈著称,是藏族服饰的核心材料,承载着藏族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江孜县所产的“谐玛氆氇”,更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桑卓玛在展示氆氇。

格桑卓玛在展示氆氇。

然而,时代变迁曾让这项瑰宝蒙尘:传统织机效率低下,花色形制千年不变,市场反应冷淡,匠人收入微薄,日薪仅几十元,技艺一度面临失传危机。

而如今,古老织机旁,新型设备、现代的设计花色正悄然改变着这项高原非遗的经纬。一年前,班觉伦布村和上海设计师团队合作的“阿佳格桑工坊”正式开放,通过精准把脉氆氇困局,为古老的氆氇注入了现代基因——

模式创新,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班觉伦布村建立“阿佳格桑工坊”,在上海成立氆氇培训基地,在日喀则江孜县成立研发中心,汇聚全球设计师智慧;

工艺革新,团队大胆改革传统织机,研制新型设备,突破宽度限制,优化花纹设计,原料升级为更珍贵的羊绒,开发出围巾、披肩、靠垫、玩偶等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品;

创新后的氆氇产品。

创新后的氆氇产品。

人才孵化,同年4月,数十名江孜手艺人赴上海接受毛毡技艺、设计和设备操作培训。随后,“以老带新”模式展开,至今已带动300多人从事氆氇生产。工坊20余名“阿佳”(藏语“大姐”)稳定接单,“完全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合作社带动农村家庭月均增收4000元,最高月收入超万元。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场蝶变最耀眼的成果,是氆氇成功“织”入了世界版图。2024年1月,江孜氆氇产品登上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并入驻乐普马西商场,成为当时唯一的中国时装品牌。同年,联合国第一夫人午宴时装秀上,氆氇闪耀登场;9月,一场在青稞田举办的特色大秀更吸引了全球64.7万人在线观看。

一位阿佳正在织氆氇。

一位阿佳正在织氆氇。

“国际化”也让阿佳们的观念被彻底刷新。作为工坊和合作社的带头人,格桑卓玛的世界从班觉伦布村扩展到了上海,更飞越至巴黎。站在国际展台上展示氆氇技艺,她坦言“像做梦一样”。

当千年氆氇遇见现代设计,当高原工坊直通国际T台,古老技艺的经纬线上,正织就一条前所未有的“传承之路”。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唐亚冰 发自西藏日喀则

【相关阅读】

粤货“闯”南亚有了高原新捷径:从这个陆地港出口省时近一月

从“14世纪”到“10后”:百年非遗湘巴藏戏的传承接力

宗山脚下多民族社区的“幸福密码”

编辑 张茵 陈梅玉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