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山脚下多民族社区的“幸福密码”

作者 唐亚冰 2025-07-19 10:08

清晨,幸福社区活动中心传出悠扬的藏歌与欢快的舞步声。

几十位身着节日盛装的居民,正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紧张排练。长袖翻飞,藏装裙摆随旋律摆动,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映照着这个多民族社区十余年间的蝶变。

幸福社区居民在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演出排练。

幸福社区居民在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演出排练。

治理破题,家园焕新颜

十余年时间里,幸福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2024年突破61.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396元,相比建社区初期大幅跃升;困难群体保障户从421户减至13户,缩减比例高达96.9%。

改变的密码在于治理体系的革新。社区建立“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机制,联合12家市、区单位成立社区“大党委”,携手快递企业打造“民情快递”,与8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通过“吹哨报到”解决治理难题5个,落实资金290余万元。

同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三级联动机制”,建立“您‘码’上说 我马上办”平台,线上线下结合收集社情民意,两年间为群众办实事50件,满意率达100%。与2013年相比,辖区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了83%,2024年仅调解纠纷5起。

“变化非常大!”社区藏族居民阿多感慨道,“以前周转房总有人喝酒闲逛,现在基本看不到了。”他指着窗外说:“除了带孩子的老人,成年人都看不见闲着的,不是创业就是打工。”阿多亲历了社区从“缺乏集体意识”到共建家园的历程:“社区服务完善了,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变化——大家都在奋斗。”

科技赋能民生服务

“社区7名独居老人的安全是我们最惦记的事。”幸福社区党支部书记德吉措姆举起一枚智能工牌介绍。这张用于考勤的工牌,成了守护生命的“平安符”——社区通过后台实时查看老人活动轨迹,一旦发现异常,网格员10分钟内便能上门响应。“他们可能倒在家里无人知晓,现在有了‘加速度’。”这项始于2022年的网格化改革,将13名专兼职网格员沉入6个居民小区。

幸福社区数字化管理调度平台。

幸福社区数字化管理调度平台。

科技赋能让服务更精准高效。幸福社区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网络:线下依靠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深入居民家中;线上依托社区微信群、“码上说”“马上办”平台,畅通诉求渠道。近两年线上收集民意52条、线下426条,提供便民服务800余项。

而在两公里外的江洛康萨社区,作为一个民族结构更为复杂的老城区社区,这里也在探索智慧化治理路径以应对多元需求。他们开发了“智慧家务”系统,其手机端包含三个“马上”二维码:“马上到”方便流动人口扫码登记信息;“马上住”供居民上报水电故障等隐患,系统自动通知网格员派单处理;“马上查”则可一键查询社区工作人员及联系方式,直接沟通解决难题。

民族融合,共筑同心结

江洛康萨社区聚居着藏、汉、回、蒙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96.8%,是桑珠孜区民族成分最多、结构最复杂的社区。“近年来,我们探索出的民族团结‘十促法’成效显著,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社区负责人介绍。

节庆是民族交融的温馨时刻。江洛康萨社区每逢端午、藏历新年、中秋、古尔邦节等,必组织各族群众在民俗活动中心欢聚,聊家常、赏文艺、尝美食,互致祝福,节日氛围浓厚。

幸福社区居民在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演出排练。

幸福社区居民在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演出排练。

而幸福社区的文化交融同样火热。在社区活动中心,这里俨然成了多民族“共享厨房”:春节的饺子、中秋的月饼,连藏历二十九吃“古突”也成了共度的仪式。

榜样是凝聚人心的灯塔。幸福社区的藏族党员、退役军人多阿,创办企业后积极帮扶困难群众,为22名孤儿、困难家庭和未就业大学生解决就业,疫情防控期间向武汉捐款30万元,并为抗疫一线捐赠物资。他常说:“身为少数民族,我想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内涵。”

而在江洛康萨社区古老的草料街,回族商户马哈买提被聘为双联户长,他常邀请外来流动人员共度节日、参与活动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正如社区工作者所言,面对多民族聚居的挑战,他们将“老社区”视为优势,努力让这里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石榴籽家园”。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唐亚冰 发自西藏日喀则

专题报道>>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粤货“闯”南亚有了高原新捷径:从这个陆地港出口省时近一月

●从“14世纪”到“10后”:百年非遗湘巴藏戏的传承接力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