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24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组织开展的“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访活动在西藏自治区举行。在这十天里,中央主要媒体和部分省市媒体30家单位的近百名记者将分3条线路赴西藏七地市开展采访报道。
活动启动翌日,记者抵达日喀则国际陆地港(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这里交通便利:2.5小时直通拉萨、50分钟抵达日喀则机场,318与349国道如血脉贯穿……如今,这里正成为西藏对外经贸交流的“效率加速器”。
“我们主要承接来自西藏及外省的纺织品、水果、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等货物出口。” 日喀则国际陆地港(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世华向记者介绍,其中,广东货品占出口总量预计将达20%,广东已成为该陆地港主要出口货物来源省份。
智慧口岸领跑效率革命
粤货南亚之路缩短30天
2024年8月1日,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出口货物查验场封关启用,截至目前,日喀则国际陆地港累计组织开行日喀则南亚班列6 趟,货值1.46亿元;出口货物查验场累计查验出口货物通关89票(其中跨境电商出口13票)、货值7560.01万元、货重1103.68吨,新能源汽车与日用百货成为出口主力。
效率是陆地港的核心竞争力。步入港区,海关业务总控室、H986智能卡口与现代化查验中心构成高效通关体系,将单辆车查验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几十分钟。“集装箱过闸若无异常,最快三分钟内即可通行!”李世华指着繁忙的闸口介绍,这种“百米冲刺”式通关,彻底告别了传统模式的“马拉松”。
对广东企业而言,时间成本压缩更具吸引力。与传统海运路径相比,货物从装箱上火车,经陆地港查验抵达日喀则国际陆地港的吉隆或樟木口岸,全程压缩至15天以内。“最少节省20天,广东货物运输时间更可缩短25至30天。”李世华分享,高效物流通道正吸引全国出口南亚的货源向此汇聚。
产业与民生共振
经开区激发高原经济活力
以国际陆地港为核心引擎,日喀则经开区正构建现代物流、口岸服务与产业配套联动的生态圈。截至2025年6月,经开区累计注册企业154家,落地招商项目53个,完成投资33.02亿元,带动就业2369人。生物医药、绿色建筑、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在高原沃土上拔节生长。
其中,达热瓦啤酒厂是产业兴藏的鲜活注脚。作为日喀则规模最大的啤酒企业,旗下“喜孜”品牌于2023年10月正式投产,目前产值已达1.85亿元,产品覆盖西藏全境。走进厂区,现代化生产线有序运转,独特青稞香弥漫……而这背后是120名员工的稳定就业,其中80名为大学生,企业提供月均8500元薪资、足额五险一金及包吃包住福利,月工资支出超百万元,切实托起当地民众“稳稳的幸福”。
产业血脉更深深融入乡土。达热瓦啤酒厂从周边农户收购青稞1500余吨,支付收购款约690万元;并在曲美乡建立300亩种植基地,支付土地流转费16.5万元,并优先雇佣当地农民。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日喀则国际陆地港的优势,筹备‘喜孜’啤酒进军尼泊尔市场,探索跨境电商与‘沿边+跨境’数字贸易,让高原风味香飘南亚。”该司总经理土旦说。
南方+记者 唐亚冰 发自西藏日喀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