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这7张AI海报看汕头人的“回乡记”

作者 蔡沚彦 2025-05-07 19:08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工程,今年是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南方+汕头频道特别推出 “我的回乡记——‘百千万工程’城乡变奏曲”系列报道,以7篇“返乡人”视角的深度特写配以AI生成的返乡海报,串起汕头城乡从“堵点”到“亮点”的蝶变轨迹。

从龙湖区妈屿社区的“松弛感”,到濠江区东湖社区的“诗和远方”;从澄海区隆都镇的“串珠成链”,到金平区龙眼南路的“烟火气”;潮阳区英歌少年接力传承千年非遗、潮南区返乡青年见证练江生态之变、南澳县文旅人书写海岛乡村发展新篇章……在“返乡人”的讲述中,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如何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支点,撬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

快给各区县实施“百千万工程”后的城乡新图景点赞(可多选) 龙湖区妈屿社区跃变“网红岛” 濠江区东湖社区书写“诗和远方” 澄海区隆都镇“农文旅商”探新路 南澳县以“宿”为笔绘美海岛 潮南区练江乡韵浓乡情更浓 潮阳区英歌少年传承千年非遗 金平区龙眼南路“烟火气”更添“文明味” 提交

点击标题或扫码可阅读原文↓↓


从小渔村跃变网红岛,汕头妈屿社区富民兴村有实招

“蓬勃、旖旎、松弛”——当要用三个关键词描述如今的妈屿社区时,广东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陈恳脱口而出的答案,恰似这座海岛蝶变的真实写照。作为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陈恳每一次返乡,仿佛都在见证一场微缩版的“乡村进化论”。

妈屿社区位于汕头市龙湖区龙腾街道最南端的内海湾出海口,以“海岛渔村”远近闻名。近年来,妈屿社区通过整合生态资源、盘活闲置资源、招商引入特色文旅企业、打造网红打卡点等方式,推动社区年收入从16万元跃至245万元,成为“百千万工程”富民兴村的生动实践。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来汕头东湖社区感受“诗和远方”

驱车8个多小时,东湖社区居民林丹文终于在假期高峰期回到老家。“每次返乡,总是在不经意间看到新变化。”林丹文常年工作、生活在东莞,只有假期才能回家探亲。这个“五一”假期,她带着老公、孩子回娘家。村口新修好的沥青路,道路两侧明亮的路灯,为归乡游子照亮回家的路。

这种变化得益于“百千万工程”。这座拥有800年历史的侨乡,通过生态修复、文化保育、侨力赋能等抓手,在留住乡愁中激活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侨、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成为广东省首批“美丽侨村”的典范。

“高颜值”变“高产值”,汕头隆都“农文旅商”融合探新路

当陈婷驾驶着汽车驶入隆都镇地界时,车水马龙的高速口再次刷新了她对家乡的记忆。临近家门,她关闭导航,摇下车窗,混着草木香和果香的清风扑面而来,远处连片田野中,三三两两的游客或提着果篮、或举着自拍杆穿梭果园中。这位在外打拼生活十几年的都市白领怎么也没想到,记忆中那个“年轻人往外跑,撂荒地长野草”的家乡,竟在三年间蝶变成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镇。

隆都镇地处汕头市澄海区西北部,三面环江,交通区位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深入挖掘整合提升“潮侨红”旅游资源优势,锚定“3+1+N”发展方向,突出“串珠成链”工作思路,推动美丽乡村由“高颜值”向“高产值”转化,走出一条“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突围新路。

以“宿”为笔,这群“返乡人”书写海岛乡村发展新篇章

“五一”小长假前的南澳已有热闹喧腾的氛围,南澳县民宿协会会长尤善华正忙着招待远道而来的游客。作为第一批到南澳岛做精品民宿的主理人之一,尤善华并非南澳本地人,他总笑着跟别人介绍,自己是“南澳女婿”。尤善华的妻子是南澳人,尤善华与家人定居南澳岛多年,是南澳文旅热潮中的典型文旅人。

近年来,南澳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将乡村酒店(民宿)发展纳入全域旅游规划,初步形成了后兰村、云祥村、九溪澳村、走马埔村等民宿集群村落。依山傍海的南澳如何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向山图进、向海图强”?南澳这群“返乡人”书写着自己的答卷。

青鸟归巢探乡韵,喜见汕头练江生态之变

“这几年,峡山大溪变化真的很大,环境、绿化、配套服务设施都比以前好了很多。”惠州学院音乐学专业一年级学生郑宇潼“五一”放假在家,谈起家乡的变化,忍不住感叹。从小在“母亲河”练江边长大的他,即便外出读书,仍保持着对练江的关注。今年“五一”期间,他重回峡山大溪,对家乡发展的了解与认识愈发深刻,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也愈发浓烈。

事实上,像郑宇潼一样,还有许多返乡青年对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深有感触。在他们家乡,绿美建设、古村活化、产业升级的成果正被具象为可感知的风景,诠释着“百千万工程”发现价值、重塑价值的深层逻辑。

返乡大学生化身英歌少年,接力传承千年非遗

“哈、嘿、哈、嘿……”5月4日晚7时半,潮阳区城南公园里,极具韵律的锣鼓节奏和浑厚有力的呐喊声响起。英歌舞训练开始,迅速点燃现场。队伍中,张键与张炜东全情投入,使出看家本领,分别演出“大刀关胜”和“双鞭呼延灼”的豪放。“五一”期间,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大一学生张键和广州校区大一学生张炜东回到家乡潮阳后,每天准时到城南忠精英歌队传承基地报到。

潮阳英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潮阳乃至汕头享誉海内外的一张响亮文化名片,更是无数潮汕儿女记忆中历久弥新的乡音乡愁。当熟悉的步法随着鼓点跳起,英歌队员们触碰到的既是深厚的传统,也是内心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

首个限行假期,龙眼南路“烟火气”更添“文明味”

“好吃!这个味道我想念很久了。”当邱易走进汕头龙眼南路时,他心心念念的“美食清单”终于变成了手中的食物。肠粉、粿条汤、生腌、牛肉丸、蚝烙、甜汤……这些属于小时候的味蕾记忆,是他专程从香港回乡觅食的动力。邱易读小学时就跟随父母移居香港生活,在成长过程中对家乡汕头的印记不多,但说起潮汕美食他如数家珍。

从4月25日起,金平区对龙眼南路(金砂中路至长平路路段)实施分时段交通管制措施,管制期间汽车、摩托车不得进入行驶。“五一”假期作为限行后的首个节假日,龙眼南路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

整理:南方+记者 蔡沚彦

海报:肖俏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校对 牟元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