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工程,今年是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五一”期间,南方+汕头频道推出“我的回乡记——‘百千万工程’城乡变奏曲”系列报道,以“返乡人”的视角,小镜头展现大发展,记录和展现“百千万工程”全面实施之下汕头城乡焕发活力的崭新图景。敬请垂注!
“这几年,峡山大溪变化真的很大,环境、绿化、配套服务设施都比以前好了很多。”惠州学院音乐学专业一年级学生郑宇潼“五一”放假在家,谈起家乡的变化,忍不住感叹。
郑宇潼出生于2005年,潮南区峡山街道东溪村人,他口中的峡山大溪属于练江一级支流。从小在“母亲河”练江边长大的他,即便外出读书,仍保持着对练江的关注。今年“五一”期间,他重回峡山大溪,对家乡发展的了解与认识愈发深刻,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也愈发浓烈。
从高空俯瞰,峡山大溪碧道绕东溪村而过。
从高空俯瞰,峡山大溪碧道绕东溪村而过。
事实上,像郑宇潼一样,还有许多返乡青年对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深有感触。在他们家乡,绿美建设、古村活化、产业升级的成果正被具象为可感知的风景,诠释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发现价值、重塑价值的深层逻辑。
一江碧水“绕”出美丽振兴路
走在峡山大溪畔,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花草绿树之间,波光粼粼的水面、鸟语花香的观景平台……徜徉于此的居民游客无不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从高空俯瞰,大溪碧道绕东溪村而过,溪畔绿树成荫,白鹭翩然起舞,装点着沿岸百姓的幸福生活。
曾几何时,这里杂草丛生、路面坑洼不平,居民出行经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度给当地百姓带来深深的困扰……不过,这种情况在多年前已不复存在。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0年12月,峡山大溪碧道工程启动建设,打造良好的滨河水质和水系景观,通过梳理和串联景观节点,融入乡村特色元素,满足群众休闲健身需求,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是把溪边原先杂草丛生、行走不便的土路进行整改后,规划新建出一条条慢行步道,并添置了石椅、休憩平台,为村民提供新的休闲好去处。
大溪两岸绿树成荫,装点着沿岸百姓的幸福生活。
大溪两岸绿树成荫,装点着沿岸百姓的幸福生活。
2021年7月,随着碧道工程竣工验收,峡山大溪“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重现,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东溪古寨也因碧道的延展而愈加灵秀。在“百千万工程”的指引下,东溪村被列为潮南绿美示范点,系统推进绿道绿化提升、森林步道建设,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厚植绿色生态底色。
“我爸妈经常在晚饭后到这里散步,溪畔鸟语花香,让人赏心悦目。”郑宇潼表示,对于忙碌的人们来说,利用闲暇时间走出家门到这里慢行,别有一番乐趣。
“水清岸绿景美”润泽流域百姓
在郑宇潼的印象中,水环境的变化是最深刻的。以前环境差的时候,他较少涉足这里,而今每次放假回家,他也喜欢趁着空闲到大溪边转转。
“我年少时期的印象是,溪水发黑发臭,沿江堤围其余地方杂草丛生,几乎无路可走。”郑宇潼表示,这些年随着水质变得越来越好,引来了越来越多白鹭到这里栖息,更吸引了不少垂钓爱好者。
郑宇潼在溪畔弹奏吉他。
郑宇潼在溪畔弹奏吉他。
看得见的是前后环境变化,看不见的则是背后的乡村振兴大文章。
近年来,峡山街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等乡村旅游产业,有效促进农村农旅融合发展,尤其是紧紧结合“百千万工程”的具体部署,在绿美潮南生态建设上主动探索、积极示范,让沿岸群众畅享治水兴水带来的生态福利。
不光是碧道风光吸引人,东溪古寨内的祠堂、古庙、石刻、古巷、寨墙和传统民居,同样吸引不少人驻足。在不经意间,走到转角处就能遇到惊喜:整个寨子被古老的围墙守护着,避世而幽静;墙外栽种的绿植丰茂,馥郁飘香;寨墙厚重又斑驳让人心中生起几分敬畏,仿佛下一刻便能与历史对话。
悠悠练江水,流淌在潮汕平原,见证着流域各个城乡水环境之变。如今,漫步在峡山大溪畔,眼前所见,鹭鸟在岸边嬉戏,孩子在追逐打闹,青年在跑步健身,老人在舒展筋骨……或许这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