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湾畔远眺,桥吊林立的蛇口港桅杆如林、汽笛声声,多艘国际货运船舶正有序进入港口完成靠泊作业,装满货物后驶向远洋。不远处的海面上,一批港籍游艇也缓缓从码头驶离,将沿途深中通道、大铲湾码头、港珠澳大桥等风光尽收眼底。
向前向海,活力奔腾;内联外畅,四通八达。
运输自由是自贸区核心竞争力之一,不仅事关货物、资金、人员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在促进产业升级,培育跨境电商、离岸贸易、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从“无路下脚”到“四通八达”,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以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打通区域要素流动的“任督二脉”。片区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由2015年的994万标准箱增长到2024年的1598.9万标准箱,累计达1.17亿标准箱,以运输自由为“链”通全球持续注入动力活力。
港口是外贸的“晴雨表”,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约九成的外贸进出口通过海运完成。港口不仅是连接海上与陆上运输的枢纽,更连接着产业链上下游数以千计的市场和企业。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港口主要由蛇口港、妈湾港、赤湾港三个码头组成,是深圳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其中,蛇口港更是中国最大的转运中心之一,拥有近200条国际航线。
然而,随着货物运输量的不断增长,港口发展逐渐面临用地制约困境,片区内三个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堆场资源一度只有约250万平方米。堆场面积小,货物就需要层层堆叠、逐层装卸,严重影响了港口的吞吐量和运营效率。
2020年,深圳海关会同深圳交通运输局在大湾区沿海和沿江港口之间创新打造“大湾区组合港”业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深圳枢纽港的集装箱可疏导到内地支线港堆存,缓解了港区堆放资源紧缺的难题。与此同时,各个港口海关之间实行信息互认,企业可直接在货物出发地办理报关和通关手续,不仅压缩了通关时间,还提升了集装箱在港口内的周转效率。
目前,“大湾区组合港”已累计开通36条组合港线路,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座城市。2024年,片区内三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598.9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8%;货物吞吐量16694.41万吨,同比增长16.59%。
通关环节的简化,也使得企业成本大幅降低,为片区内港口企业、外贸进出口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营商环境。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4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内海关备案企业数量突破1.1万家。
“组合港模式下,多港如一港,集装箱报关手续可在任意一个码头完成,从而无需奔走两地海关办理转关手续,大幅提升了企业的运输效率。”深圳市东方嘉盛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李旭阳表示,仅2024年上半年,公司国际物流收入达3.40亿元,同比增长2483.49%。
港口发展快,吞吐量猛增,也得益于智能化的不断普及。“2021年,我们将妈湾港从传统型散杂货码头,建设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智慧港口,并成为全国第四家获得最高五星级的智慧港口。”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邓仁杰介绍。
焕新升级后的“妈湾智慧港”,拥有全球首个具备实际作业能力的5G智慧港口水平运输场景及全国单码头最大规模无人集卡车队。智慧化运营后,妈湾智慧港场桥操作人员减少53%,自动轨道吊效率提升67%,安全隐患减少50%,已成为广东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4月27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公布的“十大标志性制度创新”案例中,“推进国际船舶登记及配套制度改革”被作为重要成果之一发布。
船舶登记制度为何至关重要?数据显示,中国航运业中,船舶“中资外籍”的现象十分突出,中国制造、隶属于中国船舶运输公司的船只,有将近80%的船籍都注册在了外国,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税费流失。
早在2017年,前海就创设“中国前海”船籍港,推进出台《国际船舶条例》,率先实现国际船舶内外贸兼营,并推行船舶转籍登记“不停航办证”,在降低运营成本、优化监管流程、提升政策吸引等多方面推动航运制度创新。
深圳海事局法规规范处处长石西津认为,这项制度改革通过“三个放宽”,显著提升中国前海船舶的竞争力。“一是放宽国际船舶登记主体,在前海设立的企业登记国际船舶外资持股比例不受限制;二是放宽外国验船机构的业务范围,经过批准授权,外国验船机构可以开展法定检验,并颁发相应证书;三是放宽外籍船员在国际船舶上的任职要求,并可免于办理工作许可。”石西津说。
在持续推动港口货运智慧化、船舶登记便利化的同时,前海也充分利用片区内丰富海洋旅游资源,让“蓝色经济”破浪乘风。
2017年,《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发布,将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纳入首批试点,率先实现港澳游艇“定点停靠、就近联检”的创新通关模式,大幅提升了游艇出入境效率。
2023年,在以往基础上,前海进一步简化游艇海事手续,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运输工具(船舶)申报系统开通增设游艇申报通道,申报环节所需提交材料从原来的24项精简至12项,平均申报耗时从90分钟降低至15分钟。
“截至目前,已有243艘次游艇深度参与在粤港澳三地之间自由往来,加速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彰显着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深圳湾游艇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余佩炫说。
就在3月底,前海“绿色、智慧物流与供应链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前海率先在全国探索开展首个区域性现代物流业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该项目建立多维度标准体系,覆盖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快递服务、供应链服务等多领域,为全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前海经验”。
策划/统筹:张玮
撰文:张秉仁
海报:文海燕
相关阅读>>>
从“通关改革”到全球贸易“门户枢纽”|解码开放前海“自由密码”①
从降低“准入限制”到全球“配置要素”|解码开放前海“自由密码”②
从金融开放“试验田”到跨境资金“自由港”|解码开放前海“自由密码”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