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区域可以提供投资自由的环境时,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就会选择在那儿设立地方总部、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进而为区域带来资金、技术和设备等资源,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推动其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2025年1至3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新增外资企业502家,其中新增港资企业416家,同比增长89.1%,足以证明这片区域的“磁石效应”之强。
从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为保护投资者立法,到成为全国外资负面清单最短的区域之一。十年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推出88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复制推广104项。截至2024年底,累计使用外资381.57亿美元,让“投资自由”成为全球要素配置的新起点。
在供应链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中,制度型开放已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核心竞争力。自成立以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便以“降门槛、提效率、便企业”为目标,逐步建立高标准接轨国际的投资管理体系。
更为受关注的是,依托特区立法权,前海在顶层设计上直接为“投资自由”定调。2020年,全国首部自贸片区立法《深圳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条例》正式发布,创新提出“非违规不干预”管理模式,即除由国家实行准入管理的领域外,片区探索全面放开投资准入,对境外投资者逐步放宽或者取消准入限制措施。
这意味着,片区将“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非违规不干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法定化,政府监管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服务”,前海成为全国外资负面清单最短的区域之一。
2023年,前海又出台全国首部投资者保护立法《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及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估体系(BEE),接轨全球投资经贸规则。
不仅实施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还布局建设投资权益保护站点,设立议事协调机构性质的公平竞争委员会,成为前海率先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又一突破之举。
不过,“投资自由”并不只是降低准入门槛、提升政务审批时效,而是要构建一套可预期的规则体系,“法治”便是国际公认准则和制度保障之一,亦是一个城区营商环境的刚性需求。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位于粤港澳核心位置,是“三种不同法域”交汇地带,内资企业遵循大陆法系,而港资外资企业则以英美法系为主。“外商考虑异地投资要看多个因素,比如当地政治是否稳定、货币兑换是否方便,以及商事纠纷能否公平解决等。”香港律政司首任司长、著名律师梁爱诗说。
为消除外商异地投资顾虑,前海突破性的在全国允许港澳台、外资企业协议选择域外法解决民商事合同纠纷,首创“港区陪审”“港区调解”制度,率先实现“港资港法港仲裁”。
同时,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构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两中心一高地”,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规则制度,被港资外资企业认为是内地法治最开放区域。
“融入内地发展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适合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上的创新是我们选择前海的重要原因。”港本土发展60年的老牌券商、香港胜利证券高级投资经理周武道说。
港企智法数科副总裁Gavin也表示,前海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公司助力显著,特别是专业快速通道大幅缩短了专利申请周期,并最大限度避免了“专利丛林”的问题。
据前海法院统计,从2015年2月至2024年12月,前海法院已累计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21900件,覆盖143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受理涉港商事案件14041件,是全国受理涉港案件数量最多的法院。
除此之外,前海近两年来大力推动高端要素集聚,先后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和启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目前,已落地全球前50、国内前20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等8大类服务商及知名机构213家,建设“风投创投、大宗商品、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财税服务、人工智能、科技服务、现代海洋、文化创意”等18个产业集聚区建设。
“类似前海这样的财税服务集聚区,在全国极为少见。与其说在搭建一个平台,不如说在培育一种生态,既涵盖硬件场地、企业税收、人才住房等,也涵盖产业链以及营商环境等,形成综合效果。”中瑞国际集团董事长何源泉说。
作为该集聚区首批入驻企业,中瑞国际已加入了AGN、GGI、NEXIA等国际会计联盟,并获颁“前海企业出海服务商”,业务范围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境内外设有近140家分支机构。
撰文:张玮
海报:文海燕
图片由前海管理局提供
相关阅读>>>
从“通关改革”到全球贸易“门户枢纽”|解码开放前海“自由密码”①
10年增7.5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进出口总值增至5379.8亿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