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区冠军的办公大楼长什么样?世界美食之都的机关食堂是什么滋味?
国庆首日,一支不为办事、专为停车吃饭而来的“打卡大军”,让顺德区政府大院成为黄金周最火的“网红地标”。(关联阅读>>)
这场政务空间的“破壁行动”,是顺德以“无墙思维”解锁城市魅力新密码的生动实践,更是人文经济学在城市治理中的鲜活演绎。
人文经济学的核心要义,在于将“人的需求与情感”置于资源配置的核心,长期以来,“围墙”不仅是政务场所的物理边界,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务与民生之间的心理隔阂。顺德主动拆除这道“无形之墙”,将政府大院从“封闭办公区”转化为“民生服务枢纽”,本质上是对“政务为民”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回应。
10月1日,市民游客争先到顺德区政府机关食堂打卡。廖明璨摄
10月1日,市民游客争先到顺德区政府机关食堂打卡。廖明璨摄
当市民游客扶老携幼在大院打卡留影,在“十村示范”展板前触摸乡村振兴的脉动,在机关食堂品尝20元/份的家常滋味,政务便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及的生活场景”。这种开放,打破的是“政务神秘化”的思维定式,树立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自觉,让政务空间超越办公属性,成为连接政民的“情感纽带”。
顺德的“开放思维”,更藏在“以变应变”的治理智慧里,处处透着对群众需求的尊重。预判人流会激增,提前协调停车场扩容、制作双语美食地图引导、志愿者组“拉链式”人墙疏导,每一步都贴心又实在。
一整天的体验下来,网络上好评无数,体验过的市民游客反馈“20块的套餐真香”“不用预约就能进去,太方便了”“现场热闹得像过年一样”。外地网友则在评论区集体许愿:“隔着屏幕都馋哭了!求同款‘不端着’的政务!”
市民正在打饭。廖明璨摄
市民正在打饭。廖明璨摄
从人文经济学视角审视,顺德的政务开放是一种“价值投资”。公共数据开放的实践早已证明,打破资源壁垒能激发显著的经济效应,而政务空间开放带来的价值更具多元性。
黄金周超百场文体活动与政务开放形成“共振效应”;外地游客以政府大院为起点,串联起顺峰山公园、清晖园等景点的“一日游”,带动了全域文旅消费;本地市民因“政务便民”的好感度提升,增强了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感与认同感,有助于形成“民生改善—社会认同—发展合力”的正向循环。
这是人文经济学“情感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的典型逻辑,更是城市品牌与治理能力的“双向赋能”。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股开放浪潮已从区级向镇街延伸,大良街道、均安镇纷纷敞开机关大院停车场大门,形成“上下联动、全域响应” 的开放格局,让顺德式服务成为各地游客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时针拨回到今年6月底,顺德首次提出“用开放思维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时,不少人还在观望。现在再看,那句“不只是我们走向世界,也要让世界走向我们”并不是一句空话。
顺德开放,说到做到!
关联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