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向海图强,激活蓝色引擎

作者 张峰;王昌辉 2025-06-27 09:53

六月初,位于惠东海边的中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迎来重要进展:核电厂二期3号机组项目全面开工。惠州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大力发展临海清洁能源产业,这是海洋大市惠州向海图强、迈向海洋强市的一个缩影。

从临海湾畔石化新城崛起,到海岸沙滩游人如织,再到滨海生态生物协奏和深海放牧深耕……近年来,惠州正构建起以临海石化为龙头,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现代海洋渔业、临海清洁能源为重点、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产值长期稳定在千亿元规模,成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蓝色引擎”。

海洋放牧:打造特色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惠东港口小星山附近的圣告岛,无人机拍摄画面显示,蔚蓝海面上整齐排列着一个个环状网箱。坐船靠近,在画面中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圆环硕大无比,直径达50多米。饲养员随手撒下食物,成群的鱼儿便应声抢食,不时跃出水面。

这是一方海(广东)海洋牧场有限公司的海洋牧场项目。企业在石首科鱼类的繁育、养殖、选育、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是广东省大黄鱼三年行动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完成建设20万立方米养殖水体的深水网箱125口。

随着海洋强市战略推进,作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地级市,惠州海洋牧场建设脚步不断迎来“加速度”。

“海域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惠州发展海洋牧场有天然的优势,但难题也不少。”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硬件上,惠州海洋资源足够优越,但生态保护红线也带来制约,“严守生态红线,理清家底,因地制宜构建特色产业,走‘精而专’‘细而美’的路子。”

在城市总规细化红线基础上,惠州出台《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推动建设“资源养护功能+渔业开发功能+海洋经济功能”融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去年8月,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动工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惠东举行。中国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开工建设,5宗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17亿元,围绕对黄唇鱼的种源保护和大黄鱼的产业化应用,以及种业、装备、养殖、加工、流通、销售、渔旅等全链条环节,发力“一条现代化海洋牧场配套产业带”建设。

与此同时,海洋牧场建设用海桎梏也完全打开。全市成立现代化海洋牧场工作专班,印发用海指引实施“标准海”供应,国有资本引领撬动,全面推动近海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一二三产融合新格局。

深耕蔚蓝,大海也很快给出了回应。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加快推进,近年来,各种突破接连不断:黄金鲹人工繁殖成功,实现工厂化大规模育苗、率先实现蓝圆鲹人工繁育等。

经济动能:特色现代海洋产业蓬勃兴起

夏日傍晚,烈日徐徐落下,大亚湾畔的石化新城灯光依次亮起,机器高速运转;往东而来,退去热浪的巽寮湾沙滩游人如织,玩闹嬉戏声响不断;再看向远海,余晖下的海上风车矗立,叶片缓缓转动……

这是惠州281公里海岸线上的几个片段,伴随海洋强市战略建设,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正推动惠州海洋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摊开惠州全域地图,细数海洋资源,全市海域4520平方公里,海陆面积占比超过1/4,在全省也位居前列,与此同时还有281.4公里海岸线和162个自然海岛,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海洋资源大市。

经略海洋,逐梦深蓝。

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共惠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惠州是海洋大市,要向海图新、向海图强,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打造海洋强市。

规划体系快速搭建,继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海洋城市定位后,海洋经济专项规划、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等持续完善规划和产业体系,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引领惠州打造现代化海洋经济强市。

路径也清晰起来,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湾联动”发展海洋经济的举措。当下,全市正以滨海旅游为引擎,整合海岛、大亚湾、双月湾等资源,发展海岛观光、康养度假、海洋运动等业态,建设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惠州当前正以“海洋强市”为帆,全方位践行向海发展理念,通过谋规划、抓产业、强联动,筑保障四大核心举措,激活“蓝色经济”新动能,谱写向海图强新篇章。

城市海洋特色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全市便完成批准用海约491公顷,其中,国家级批准用海3宗266.87公顷,省级批准用海1宗17.8公顷,市级批准用海5宗206.38公顷,太平岭核电站二期工程、惠州LNG接收站等一批涉海的重大项目得到有序推进。

随着一批批涉海项目高效落地,惠州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有序搭建。近年来,惠州已初步构建起以临海石化为龙头,以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临海清洁能源为重点、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产值长期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规模,惠州海洋强市战略正稳健前行。

以临海石化产业为例,依托中海油惠州石化、中海壳牌乙烯、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恒力PTA等龙头项目,区域正积极构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推进产业配套和产业延伸,实现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前列,大亚湾开发区也连续五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名。

相关阅读>>

南方观察|惠州海洋产业需扬长避短走精细化路子

生态样本|海岸重现万亩森林,惠州滨海生态再迎升级

文字:南方+记者 张峰

图片:南方+记者 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