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彬:IT精英回乡逐梦深蓝,打开台山“蚝”门路|百千万·新农人

作者 郑琦 2025-08-29 17:59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镇海湾的水面总是先于晨曦醒来。天光未明时,蚝农们便驾驶着小船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这里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台山蚝的核心产区,咸淡水交汇处孕育出的生蚝肉质鲜美饱满,入口无渣,被誉为“烹饪级的珍品”。

出海采蚝。

出海采蚝。

然而,多年来,这里的生蚝产业始终停留在“小农贸易”阶段,缺乏品牌、深加工和标准化流通体系,虽名声在外,但始终不成气候。

2022年,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蚝二代”、新三板上市公司创始人陈洪彬,毅然决定脱下了光鲜亮丽的西装和皮鞋,离开奋斗了20多年的成都回到家乡,重新走向滩涂与海洋,创办广东省六道鲜水产有限公司。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浪潮里,他用数字思维和现代科技重塑台山蚝产业链。

陈洪彬。

陈洪彬。

返乡破局:从数字科技到“蚝”门新生

史书记载,从公元11世纪的南宋时期起,台山的生蚝就成为了国内外贸易的重要货物之一。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台山的生蚝养殖业早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陈洪彬是土生土长的台山深井镇小江后坪村人,这里也是“台山蚝”蚝苗养殖主产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陈洪彬的父亲也是养蚝户,海边长大的孩子,几岁的时候就和长辈一起“赶海”。“那时候吃肉很难,但海鲜是我们的日常。”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家乡的味道,念念不忘。

1998年,他从台山一中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路读到研究生,并成功创业,成立了成都移联创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内多家知名媒体企业提供交互杂志业务,在2016年挂牌新三板。2017年,公司因发展需求被并购。完成交割离场后,他一直在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初,两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个是年迈父亲打来的,希望他能回到台山,照顾家中。另一个则是高中老师的来电,与他探讨如何借助数字媒体和流通体系,把台山优质产品推向全国,希望他能“把物带出去,把人带回来”。

陈洪彬动了心。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频繁往返成都、台山两地,跑遍了台山的海边乡镇。他深知,台山蚝品质极高,但在深加工、保鲜、品牌等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整个台山没有一家深加工厂,没有标准化的流通体系,只有散、乱、小的传统业态。”更让他痛心的是,2008年一场名为“黑格比”的台风,让许多养殖户一夜之间血本无归,“很多人几十年奋斗归零,却没有保险、没有抗风险能力”。

陈洪彬展示台山生蚝。

陈洪彬展示台山生蚝。

2022年9月16日,他正式回乡成立公司。身边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穿皮鞋的怎么可能扎根乡镇?”“这里没有年轻人,只有老人,怎么做产业?”质疑声中,他没有选择后退。“如果这条路已经被其他人打通了,反而没有我的机会了。”

“我只有三个工作内容,找人、找钱和确定方向。”凭着一股“闯”劲,他从调研、找伙伴、跑公司、转市场等一步步摸索前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入数百万元在海宴镇五村建设3000平方米的海鲜冻品加工中心,并建设完成台山市第一条液氮冻品生产线。

建设完成台山市第一条液氮冻品生产线。

建设完成台山市第一条液氮冻品生产线。

2024年2月,工厂建成投产。当时正值生蚝滞销季节,陈洪彬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了几十吨生蚝进行加工。“很多人说我是冤大头,但我心里有数,要先有货源储备,才能继续下一步的计划。”

他在默默地下一盘大棋。

重塑品牌:侨乡味道走向全球餐桌

每年11月到来年4月,都是台山蚝丰收的季节。新鲜捕捞的生蚝被运到加工厂冲刷干净,放在晒网进行晾晒,阳光之下蚝干的香气涌入鼻腔,让人食指大动。站在初具规模的加工厂前,陈洪彬看着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工作。

销售旺季结束后,陈洪彬并没有着急卖货,而是将加工后的蚝肉存入冷库,同时开始发力品牌建设。他创立“侨小蚝”IP形象,提出“北有大连鲍,南有台山蚝”的口号,强调“用心、用情为侨乡做一件小事”。

“侨小蚝”IP形象。

“侨小蚝”IP形象。

陈洪彬深知,要想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必须打通“标准化、规模化、合法化、可持续、品牌化”五个环节。凭借多年在大流通、品牌运营及企业运营等丰富经验,他搭建起“代加工+自主品牌”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在维持现金流的同时逐步推动品牌露出。

另外,台山蚝油非遗传承人徐新柏、台山生蚝直播电商带头人陈景顺以及多年深耕台山生蚝养殖、批发及零售的合伙人朱武娜……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他的团队,就连一辈子从事生蚝养殖、批发的父亲,也成为了项目的技术顾问。

2025年3月,传统生蚝销售淡季,他却迎来转机。通过直播电商体系建设,公司与芬姐直播间、佛山朝伟、广东夫妇等头部直播间合作,高峰时一场直播销售额就能突破百万元。“台山蚝第一次进入董宇辉的直播间,那一晚卖爆了。”他说。

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加工,台山蚝实现了“全年销售”,打破了过去仅在中秋至次年清明的销售局限。2024年至今已经成功加工鲜品生蚝肉200多吨(2000多吨带壳生蚝),带动的总体营收规模达1500多万元。

陈洪彬没有自建养殖场,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公司只做流通和深加工,通过“公司+农户”、参股合作、技术帮扶等方式,与本地养殖户建立稳定合作。“我的擅长是品牌和渠道,他们的擅长是养殖,分工才能专业。”

通过深加工,台山蚝实现了“全年销售”。

通过深加工,台山蚝实现了“全年销售”。

陈洪彬逐梦蓝海的步伐永不停歇。今年10月,又一大型海鲜干货生产基地将在汶村横山渔港投产。由他协助策划的“2025台山汶村开蚝节”亦将于11月中旬启幕,致力于打造全国性台山生蚝的文化IP活动。

他还有更远的计划——“出海”。“很多海外商会会长主动联系我,希望代理我们的产品。”他说,台山是侨乡,很多华侨怀念蚝的味道,“这是情感,也是市场”。

让人食指大动的台山蚝。

让人食指大动的台山蚝。

陈洪彬曾说:“我从成都带回来的,是思想、系统、资金及资源。”而这或许正是“百千万工程”所期待的新农人——他们既有家乡情怀,又有现代视野;既能扎根土地,也能联通世界。


【编者按】曾经,他们奔赴远方,在世界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今,他们把目光转回故乡,把脚步踏进田野阡陌。新会的柑园、开平的碉楼、台山的蚝田、鹤山的茶园、恩平的簕菜地……这些曾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成为返乡的他们重新播种梦想的热土。从远行的游子,到归巢的雁阵,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创意,在五邑大地上写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最滚烫的青春注脚。

8月11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团江门市委联合推出《百千万·新农人——江门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兴乡实践》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20位兴乡青年,见证他们用青春之笔、奋斗之姿,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的关于选择、勇气、热爱与责任的故事。

采写:南方+记者 郑琦 通讯员 吴中垚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