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高州何以作为?

南方+  2024-08-16 17:37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

省首届农事运动会在分界镇火热开赛,泗水镇滩底古荔园乡村嘉年华引人趁“墟”而入,荔枝文化节、龙眼文化节、丰收节等一系列乡村活动激发文旅发展潜力;打造长坡冼夫人文化特色小镇,高州木偶戏等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非遗+节庆”“非遗+旅游”等高凉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婚姻登记+文旅”、“杏花研学”、民宿经济等培育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一个个欢快的“音符”此起彼伏,组成了文旅交融的乡村振兴“田园交响曲”。

一河两岸,水清岸美,高州广阔乡村,生机勃勃。

一河两岸,水清岸美,高州广阔乡村,生机勃勃。

日前,广东省首批18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名单公布,高州市榜上有名,为茂名市入选的两个试点之一。

何以在全省突围?近年来,高州立足当地区域发展特点、文化资源禀赋,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融合农文旅要素,打造“一核二屏五带多点”乡村文旅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高州在突围路上持续示范探索。

《南方日报·高州视窗》8月16日一版。

《南方日报·高州视窗》8月16日一版。

规划引领

夯实文旅发展基础

农事无人机飞赛、农事定向大赛、龙眼“点睛”大赛……7月20日至21日,广东省第一届农事运动会在分界镇启动。一时间,农田变赛场、村道变赛道,专业农技选手、经验丰富的老农人与从城市奔赴而来的亲子选手同台竞技,通过一项项兼具科学性、趣味性的农事赛事发现和共创乡村价值,共享美好乡村。

一个赛事、两天时间,为分界镇带来超5000人气,足见乡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省农运会在分界镇举行。

省农运会在分界镇举行。

高州是千年古郡,乡村资源禀赋丰富多样。如何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提现”,助推“文化软实力”的变现,是高州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必答题。

——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规划引领。高州实施党建引领乡村建设行动,落实乡村振兴“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高州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高州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将乡村振兴工作列为高州市六大重点工作之首。在高州市层面建立了“专班式”协同作战机制,在镇村级层面建立了“清单式”闭环推动机制,高州全市上下构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新机制。

——依托文化优势,背靠生态禀赋,打造“一核二屏五带多点”乡村文旅发展格局。以高州水库为核心,建设以北部连绵起伏的云开山脉为主体的云开山森林生态屏障和以浮山岭山脉为重点的南部森林生态屏障,重点打造东部冼夫人文化带、南部甜美果海文化带、西部现代农耕文化带、北部“环库生态”森林康养文化带、中部“鉴江印象”文化带,市镇村三级旅游景点(园)多点开花。通过“点”“带”交织,构建美丽乡村的生态旅游格局。

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在调研高州市近郊农旅好心产业融合发展带项目时指出,既要加强统筹规划,深挖沿线特色资源,并整合现有农业资源,串珠成链、深度融合,避免产业同质化,又要持续优化村容村貌,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为近郊农旅好心产业融合发展带高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近郊农旅示范带。

近郊农旅示范带。

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突破,是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2024年高州市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中,对大抓人居环境建设有明确要求:从有序推进环境整治、持续提升镇村风貌、加快建设美丽圩镇、绘好绿美“一张图”等方面夯实乡村文旅根基。

目前,高州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柏桥村,省旅游风情小镇根子镇,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根子、镇江、南塘三镇,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柏桥村和旧城村,省乡村民宿示范镇深镇镇等乡村旅游品牌。接下来,高州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文化名片,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

强化内核

注入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根基,推动文化振兴就是为乡村振兴铸魂凝气。只有文明不断传承、文化加以延续,才能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冼夫人是茂名地区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好心文化”是高州的文化底色。高州着力整合冼夫人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力度,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以冼夫人文化为核心的“好心高凉”文化品牌,形成全民共建“好心之城”的强大合力,为这座城市立根铸魂。

高州木偶戏非遗文化活动。

高州木偶戏非遗文化活动。

长坡镇冼夫人文化特色小镇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度挖掘以冼夫人文化、高凉文化等为代表的人文历史,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产业园区。目前,该特色小镇已建、在建、拟建项目共29个,总投资逾31亿元。

以“高凉冼夫人好心文化”为主题打造的曹江镇高凉墟项目,现在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当地充分挖掘村镇特色,按照“产业筑基、文化铸魂、风貌塑形、功能强村”四大要素谋划农文旅融合,打造了集食、游、购、娱、训等功能于一体,包含了高凉岭、旧粮所、梁氏大屋等高凉人文历史特色地标。高凉墟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直接带动曹江镇23个村集体、8万多农户增收,同时辐射范围覆盖库区7镇及周边南塘等15个镇街。

高凉墟灯火辉煌。

高凉墟灯火辉煌。

高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巧智在调研督导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提升工作时指出,坚持融合发展、功能先导,把镇村的优势、特点、资源更好统筹起来,按照“县一片、镇一村、村一组”工作思路,推进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促进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生态融合,示范带动全域振兴。

“荔文化”是高州的金字招牌。作为全国荔枝的核心产地,高州荔枝种植面积达58万亩,年产量超20万吨,品牌价值达122.2亿元。在根子镇,以荔枝文化为“媒”,利用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贡园、红荔阁、贵妃广场等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推动“大唐荔乡”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观光休闲农业与餐饮业、旅游业紧密衔接,年旅游人数380多万人次。

中国荔枝博览馆荔枝花盛开。

中国荔枝博览馆荔枝花盛开。

非遗工坊是高州以非遗助力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高州通过加强对本地非遗工坊的指导,发挥其在推动非遗保护、带动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通过认定的3个非遗工坊都是相关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以更好地促进非遗工坊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

厚文精旅,以文兴业,以文旅内核带动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高州正在实现“唯美高州”和“富庶高州”双向奔赴。

深度融合

培育农文旅新业态

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明确要求,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历史,推进乡村旅游景区等建设提升,打造一批独具岭南风格的文旅融合特色村镇,拓展乡村文旅新业态,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8月10日,传统七夕佳节当天,在位于柏桥荔博园的高州市民政局根子登记处的颁证大厅,8对新人共同宣读结婚誓词,许下百年之约。新人享受了从婚前检查到领取结婚证,再到拍摄婚纱照乃至办理喜宴、进行蜜月旅行等“一站式”个性化定制服务。“婚姻登记+文旅”新模式打开了荔乡“甜蜜事业”新方向。

“婚姻登记+文旅”开始新模式。

“婚姻登记+文旅”开始新模式。

柏桥荔博园是高州举全市之力高标准打造的以荔枝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占地1.5万多亩,横跨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根子、分界、泗水3个核心乡镇,园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农特产品和自然景观资源。

借柏桥荔博园东风,滩底村实现美丽蝶变。泗水镇推出“滩底古荔园”文旅IP,百人“食荔”大比拼、乡村嘉年华等活动从5月荔枝季热到7月末,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开小店、酿农家酒、炒农家菜,庭院经济蓬勃发展。

柏桥荔博园外,深镇镇民宿小镇、马贵镇高山草甸、古丁镇梯田……越来越多的镇村竞逐文旅赛道,越来越多的乡村价值被发现、挖掘,传承和发展,乡村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

深镇镇民宿新业态。

深镇镇民宿新业态。

深镇镇是高州探索乡村旅游的“模范生”。十多年前凭借仙人洞现实版“绿野仙踪”的自然优势,该镇打造出4A景区仙人洞景区,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村民建民宿、农家乐,成为远近游客青睐的避暑胜地。如今仙人洞村已经有民宿30多家,加起来超过300间客房。去年该村集体收入达140万元。

暑期“研学热”也让储良村的“杏花研学”迎来新机遇。盘活老资产、招募新村民、设计课程、引入团队……半年多来,“杏花研学”从无到有,创客团队从最初的8名到如今近20名;从只能办半天精品课程,到如今4个为期6天至14天的研学夏令营可同时开办。这个暑期,近千人走进杏花村体验“杏花研学”。

杏花村开启研学新业态。

杏花村开启研学新业态。

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以乡村文化特色为依托、以优化游客体验为导向,为游客提供具有地域个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增强游客的参与、互动黏性,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乡村文化。

在高州,文化因子浸润于高州乡村振兴每个细胞。高州市文广旅体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高州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建设的目标是:到2025年,高州市形成以“好心高凉文化、中国荔乡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为整体文旅形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高州市旅游年总接待人数6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28亿元以上;文旅融合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高州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州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专访

中共茂名市委党校 决策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宋秀波:

挖掘县域乡村空间潜力 实现全季全域旅游

日前,广东省首批18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名单公布,高州市榜上有名,为茂名市入选的两个试点之一。

近年来,高州立足当地区域发展特点、文化资源禀赋,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融合农文旅要素,打造“一核二屏五带多点”乡村文旅发展格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高州在突围路上持续示范探索。

南方日报:您认为高州农村的资源优势在哪里,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宋秀波:《2024年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提出支持高州市建设广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这说明高州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前景广阔。高州农业是高州三大名片之一,可谓高产、高质、高效。截至目前,高州共有13个农产品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其中“高州荔枝”“高州龙眼”“高州香蕉”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茂名白糖罂荔枝”(高州作为主产区)、“新垌茶”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足见高州农村产业资源丰富、优势凸显。

高州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机制,即基层发力的推进机制、数智赋能的推进机制、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树立了村庄既要建设又要经营的理念,实现了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规划先行与动态优化相结合、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推动了整个县域农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在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大潮中,作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城市,您认为高州还需要在哪些方向发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宋秀波:作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城市,高州文化资源禀赋丰裕、特色突出。目前,围绕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特色文化、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支撑与保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文旅产业作为一种新业态,是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接下来,一要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文旅物质基础;二要打造乡村文旅品牌,提升乡村文旅竞争力,激发乡村文旅强大活力;三要拓展新兴生态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南方日报: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您认为在市级和县域层面应如何统筹规划、改革创新、凸显地方特色?

宋秀波: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发展,必须更好地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从广袤县域和广大乡村的建设空间、资源空间、市场空间、承载力空间中挖潜力、激活力。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点上出彩。各地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深耕本土、聚焦特色,发展特色化、差异化产业,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体验。二要坚持示范带动,线上开花。例如,推动根子—分界—泗水、钱排—白石—平塘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以此辐射带动线上节点产业互动、发展共赢。三要坚持系统观念,面上结果。例如,通过激发多方主体、集聚多元要素、打造多种业态,推动高州市、信宜市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再如,充分开发红色资源、乡村振兴典范资源、生态资源、海洋资源、历史资源,打造红色文旅、金色旅游、绿色旅游、蓝色旅游、古色旅游,实现在茂名全季全域旅游等。

撰文:叶洁  通讯员 邓慧倩 邓家晖

相关链接:

百叶窗|高州乡村文化产业何以破圈突围

编辑 朱慧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