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万物自得”润乡土 绘“蕉岭版丽江”新图景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9-30 10:06

白天,稻田里的谷风兽在田间穿梭,悬天之镜将蓝天白云揉进乡土;夜晚,移动酒吧的笑声漫过田埂,石窟河边的竹艺装置如星子闪烁,以蜂巢之形诉说寿乡竹文化的悠长韵味……

9月27日,“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在梅州市蕉岭县长潭镇白马广场开幕,27位艺术家带着他们的40余组作品出现在蕉岭的长潭镇、三圳镇、广福镇、蓝坊镇以及广东(蕉岭)乡建馆等五个片区。

9月27日,“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在梅州市蕉岭县长潭镇白马广场开幕。徐志宝摄

9月27日,“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在梅州市蕉岭县长潭镇白马广场开幕。徐志宝摄

这不仅是一场跨越季节的艺术盛宴,更让蕉岭的乡村空间成为“可看、可玩、可感”的活态载体——它让短暂的艺术展览沉淀为长久的乡村记忆,让流动的游客转化为持续关注乡村发展的力量,更让“艺术赋能乡村”从理念变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

当艺术与四季同行,与乡土共生,蕉岭乡村便在这半年的展期里种下了可持续振兴的种子,未来将生长出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乡村新图景。

乡韵启发艺思

与自然、村民共创艺术作品

“真正的大地艺术,从来不是我们创造了什么,而是土地通过我们,说出了她一直想说的话。”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发起人之一、原生跨域艺术家郑泽生表示,此次活动是探索“艺术从土地生长、乡村因创造焕新”的新可能。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艺术家们在蕉岭寻山问水,感受这片土地的自然与人文,其间的所思所想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石窟河上的视觉诗、长潭水库边的回响、稻田里的谷风兽等,这些都是蕉岭给予艺术家们灵感创作出来的。

艺术家刘耀华以一句即兴短诗为媒,将语言的轻盈与自然的律动凝结为一件河上的视觉诗。徐志宝 摄

艺术家刘耀华以一句即兴短诗为媒,将语言的轻盈与自然的律动凝结为一件河上的视觉诗。徐志宝 摄

“艺术走出美术馆与城市,融入乡野自然,是新时代艺术回归人民、服务基层的体现,且作品并非简单放置,而是从蕉岭土地、人文、历史中‘生长’,与当地山水人文深度共鸣。”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总顾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罗奇表示,艺术季以“万物自得”为主题,融合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与当代艺术语言,意义深远。

蕉岭山水疏朗、人文厚重,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浓郁的长寿文化、客家风情。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策展人殷嫣表示,此次艺术季以“万物自得”为主题,灵感源自蕉岭的自然人文风貌,也呼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东方智慧,是对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的生动诠释,“艺术并非高高在上的创造,而是源于土地的温度与人际、人与自然的相知”。

据介绍,本次艺术季共邀请了27位艺术家,在长潭镇、三圳镇、广福镇、蓝坊镇以及广东(蕉岭)乡建馆五个片区呈现40余组作品。这些作品并非外来植入的展品,而是从蕉岭山水、人文与记忆中“生长”的生命体,散落于稻田、古墟、溪边等角落,成为可体验的立体诗,等待观众参与其中。

27位艺术家带着他们40余组作品出现在蕉岭。汪敬淼 摄

27位艺术家带着他们40余组作品出现在蕉岭。汪敬淼 摄

在长潭的水库边,一艘古老的船上刻满了图腾。走进船内,站在音罩下,船夫的声音、婴儿的啼哭像在讲述一段故事萦绕耳旁……此次大地艺术季的作品留有观众参与的空间,不再是与观众隔着一层玻璃的传统艺术品。

“艺术的真谛在于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而这正是蕉岭土地与客家文明千年未变的基因。”郑泽生提出,大地艺术季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大地,艺术仅是审视土地的媒介,真正创作者是大地,作品是山水与客家生活智慧,创作秉持“无我”理念,艺术家摒弃主体性、深度介入在地,激发乡土文化自信,“无我”背后是艺术家、工程师、村民、政府共创共生的“我们”。

郑泽生表示,艺术季是为蕉岭文旅与乡村振兴种下探索的种子,“邀请大家放慢脚步,感受大地呼吸与低语,真正的大地艺术,从来不是我们创造了什么,而是土地通过我们,说出了她一直想说的话”。

蕉岭大地艺术季是艺术与乡村的深度融合,邀请人们慢下来感受万物生长,找回“静观生命、自得心意”的能力。未来,愿以艺术为纽带,连接远方与此地、传统与未来。

在蕉岭,艺术走出美术馆与城市,融入乡野自然。图为作品《风》。徐志宝 摄

在蕉岭,艺术走出美术馆与城市,融入乡野自然。图为作品《风》。徐志宝 摄

艺术赋能乡村

让“大地艺术”激活乡村空间

蕉岭大地艺术季的开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去参观,这一次,艺术馆开在了稻田边、河边、村庄的小广场上,零距离的艺术盛宴让大家直呼过瘾。

“我是蕉岭本地的,听说这次有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就过来了,这些作品都很有趣,我发了朋友圈之后其他地方的朋友也说放假要过来看看!”市民徐女士说。

稻田里移动的酒吧。徐志宝 摄

稻田里移动的酒吧。徐志宝 摄

在策展理念上,殷嫣提出“材料诗人、事件引擎、跨界游牧者”创作理念,更坚持作品“生根”而非“落地”的原则。她强调,“艺术赋能乡村”不是复制他地模式,而是打造“唯一的蕉岭”,追求能长久滋养当地的艺术生态,让在地技艺、物产与老建筑焕发新生,吸引人们归来生活创造。

艺术扮靓乡村,文旅焕发新生。蕉岭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艺术赋能乡村”深度融入县域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双试点”,打造“蕉岭版丽江”。

罗奇认为,艺术与乡村结合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走向基层、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以此开展前沿实践,用艺术唤醒乡土记忆、创意激活乡村资源、美学构建地方认同,展现文化自信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成功举办将为蕉岭带来更多社会关注与发展机遇,也为广东乃至全国乡村文化建设、文旅融合提供“蕉岭经验”。“期望艺术季成为新起点,持续汇聚优秀艺术人才与创意资源,让蕉岭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乡建新高地。”

作品《悬天之镜》是由无数圆形镜片拼合成的直径7米的巨镜,随风轻摇,似碎落的天光。徐志宝 摄

作品《悬天之镜》是由无数圆形镜片拼合成的直径7米的巨镜,随风轻摇,似碎落的天光。徐志宝 摄

如今,大地艺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乡村植入,更是一种创新的乡村发展策略,为乡村带来多维度、深层次的积极影响。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不但为乡村注入艺术,更是激活内生动力、重塑文化认同、连接外部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催化剂。

27日下午,在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举办的以“艺术促进地域复兴与乡村建设”为主题的论坛,在实践现场探讨这一时代课题。

嘉宾围绕“‘大地伦理’到‘地方性’生产,艺术如何参与建构乡村复兴”“以此次艺术家作品为例探讨‘大地艺术’如何激活乡土空间”“艺术如何促进蕉岭发展,创意产业与地方复兴”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为蕉岭地域复兴与乡村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蕉岭县委书记、蕉华工业园区党委书记刘鸿涛表示,广东蕉岭大地艺术季的诞生,缘于我们对省委、省政府赋予蕉岭“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双试点”使命任务的深刻领会与坚定落实,缘于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40余组艺术作品,不是生硬地‘放’在乡村,而是自然地‘长’在乡村。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与蕉岭疏朗通透的山水格局、沁人心脾的人文故事紧密融合,让熟悉的风景产生新的魅力,让传统的空间焕发新的生机。通过艺术赋能,让各位艺术家的智慧和创作,为乡村塑魂、为产业添翼、为生活增彩,打造与众不同、充满艺术气息和生命活力的‘蕉岭版丽江’,使之成为‘建筑师的天堂、工程师的战场’。我们将以首届蕉岭大地艺术季为起点,共同书写‘蕉岭版丽江’的时代新篇,奋力打造展示广东高质量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成果的新窗口!”

■链接

参展艺术家名单(以姓氏拼音排序)

安晓彤、陈文令、成卓、戴耘、刁勇(不是美术馆)、范勃、何崇岳、黄渤、黄海波、林岗、刘耀华、麻进、渠岩、谭勋、夏天、许仲敏、杨千、易承桃、袁泽强、臧嘉、曾曦、詹海蕙、张琪凯、郑泽生、朱离子格、01小组(陈荣彬、梁链喜)

南方观察|抓住艺术季风口 为乡村振兴注入多元活力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撰文:陈萍 丘林强 汪敬淼 徐志宝 张晓

编辑 马吉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